妈妈要掌握的与孩子沟通技巧
首页 > 教育心得
      好多家长都掌握与孩子对话的基本原则,甚至懂得好多理论。但碰到实际问题时还是不知所措,不知道怎样与孩子沟通更好。

      比如孩子耍赖;自己该做的不去做;看见什么喜欢的东西就让家长买。以下给您推荐与孩子沟通技巧望您参考。

1.    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不如改用肢体接触方式来表达
    好多孩子在玩游戏或干自己喜欢事情时候,往往家长怎么叫也叫不动,不听家长的话,这时大部分家长会很生气地冲着孩子吼。其实在远处叫十次,不如到孩子跟前碰碰她/他的肩膀、拉着他/她的手等肢体接触的方式来进行对话,这样传达的效果会更好。平时与孩子沟通时不要一律严肃的表情,带着微笑说话,温柔的拥抱;激励、夸奖孩子的时候还可以多接触肢体,用这种方式来表扬更能传达到妈妈的爱。

2.    孩子说脏话时家长请先不要急着生气
    尤其是孩子在公共场所说脏话,好多家长觉得很尴尬,会生气地批评孩子说“从哪儿学的?不许那么说! 再说一遍!”等语言来教训。其实好多孩子说了之后也不知道那是脏话,甚至不懂它的含义。所以不要立刻对孩子发怒,不如先对孩子的情绪表示理解,让孩子充分的把内心感受表达出来,之后再告诉孩子说脏话的不良影响。这样才是正确的疏导方式,孩子更能够接受,对孩子动怒和批评容易使孩子更加叛逆,孩子会因为家长的不理解和评判越来越封闭自己。

3.    用交易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误区
1.)好多孩子到超市或商店看见喜欢的东西就想要,这是孩子们的普遍现象。这时好多家长惯用的方法就是用“太贵不能买”的理由来拒绝孩子。有的东西确实很贵,但有的东西不是贵得买不起,只是习惯性的用这种语言来拒绝。而且这句话包含了“便宜用不着也要买”的意思。

    其实不如直接跟孩子说清楚买东西的原则。如果生活中需要这个东西我们就会买,并不是只要有钱了,不管这个东西有没有需要都要买。反复的告诉孩子买东西与价值之间的关系,时间长了孩子会明白道理。

2)“听话就给你买”或“好好完成任务就给你买”等等以物质为奖励的教育方式也许短时间内有效果,但一定记住孩子的内心不是东西能够满足的,用物质当做奖励反而助长了孩子贪心。其实家长还不如给孩子情感支持和语言的鼓励,以这种方式来肯定和鼓舞孩子,能够给予孩子精神上的动力。

4.  读懂孩子的心才会沟通顺利
    比如爸爸在专卖店看了一部新上市的手机,说“真酷,好喜欢”,这时妈妈紧接着说一句“你的手机也是刚买的,还想买?”。这么一来 爸爸肯定觉得很委屈,他只是表示喜欢,说说而已,并没有要买下来的意思。其实孩子也一样, 看上了自己喜欢的东西都想要,这时妈妈直接拒绝不如先认可孩子的想法。“妈妈也觉得很好看,但因家里有类似的东西,咱们就不需要再买了”。先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才能更容易进行沟通。这样一来孩子会觉得妈妈很理解我的心情,虽然不买,但是不会觉得失望。

5.教训孩子的时候要谨记的注意事项
    在孩子玩耍很吵闹的时候对她/他直接说“你别吵了,真闹心”。这种表达孩子会不容易接受,而且误以为自己犯了很大的错误。这时最好用间接的表达方式告诉孩子她/他这样做是打扰的别人。比如“什么事情让你这么兴奋”或者“我需要安静,你能帮我吗?”这么表达孩子不会有反感的意思很容易接纳妈妈的意图。

切忌使用无法与孩子继续沟通下去的言语;
1.)不要用警告,威胁的语言来教训孩子
    如使用“闭嘴,不好好表现就没饭吃”,“数3之前必须行动”等等语言来教训孩子是错误的,这种语言只能先让孩子产生反感,不愿意与妈妈沟通,因此向妈妈表现出反抗的情绪。

2.)不要用命令,而是使用训诫,说服的言语来引导孩子;
    “不可以,这样做是不礼貌的,见大人会打招呼才是乖孩子”等语言来引导孩子是错误的。训诫不等于命令,命令的语言使双方不能真诚地沟通下去。正确的做法是给孩子做出以身作则的榜样,同时要讲道理说服孩子使孩子心服口服,才能继续交谈下去。

3.)切忌使用讽刺的语言;
    “不想做就拉倒,当初不应该让你学就对了”等语言会让孩子很伤自尊心。这样孩子只会默默地不敢吭声。幼儿时期妈妈总是高高在上,用讽刺的语气来批评孩子,到了青春期后孩子不会尊重妈妈,甚至会用同样的口气来对待妈妈。

 4.)切忌使用比较的语言
    “你是哥哥,怎么还不如弟弟或妹妹”,“某某某做的那么好,你为什么做不好”,“能不能像女孩子样”,“能不能像男孩子样”等等比较的语言会让孩子很受伤,当然也不能用贬低他人的语言来夸奖自己。比如“他没有你做的那么好” ,“还是你最厉害”等等语言会让孩子变自满。不要拿孩子跟任何人比较,让她/他知道只有超越自己才是最棒的。如经常使用“这次比上次有进步了,你真棒”类似的语言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帮助。

6.为孩子竖立危险行为的界限
    告诫孩子的时候,一律的禁止不如给他一个可选择的范围,这样孩子更容易懂得禁止的原因。

    如孩子在公园玩的时候给他一个范围“可以在草坪上玩,但不能到水边玩,因为如果掉进水里是很危险的”,“炉子很烫不能碰它”。“不要碰玻璃”不如说“如果玻璃打碎了会很危险,容易划伤你”,用这种方式来表达的话,孩子就能理解禁止的原因并且愿意选择不去做家长所禁止的事情。

7.孩子无理的耍赖时要用坚决的语言来说服
     孩子耍赖的时候一一答应不如很坚决的说“为了养成好习惯不能什么都随着你,要有原则”。

     比如孩子在公共场所不听话或赖着要买什么东西,往往好多时候为了不影响周围人或考虑别人的眼光而满足孩子的要求。其实不如很坚决的说“哭也不管用,再这么吵闹妈妈只能带你回家了”。虽然有的时候小孩子不懂事,但没有天生就不听话的孩子,所以家长要把道理不断灌输给孩子,孩子会明白正确的做事原则慢慢改掉耍赖的毛病。

8.孩子惹祸的时候先追究责任不如先了解情况
    比如孩子打碎了碗之后因为怕妈妈批评,她有可能会撒谎。这时直接对孩子说“是你打碎的吗?怎么回事?”等语言责备或追究责任不如用婉转的语言来说“是要喝水时不小心打碎的吗?没伤着吧”等语言来关心之后,再继续询问发生的原因,这样孩子会坦诚的承认错误,也会很乐意接受家长的训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