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应当如何保护和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上篇)
首页 > 教育心得
第一,要认真回答孩子的发问。

       这里的“认真”包含有三层意思:不但孩子提出的问题,家长都要给予回答,还要力能求用与孩子接受能力相适应的语言来回答;不但要对孩子的问题有问必答,还要善于启发孩子继续问下去;不仅要启发孩子发问,还要就着孩子提出的话题,用自己的提问引导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

       如果遇到了自己一时回答不了的问题,千万不要不懂装懂,给孩子一个错误的答案。要老老实实地告诉孩子,这个问题我过去没有注意到,现在还回答不了,要等我弄懂了的时候才能告诉你,或者和孩子一起去查书,找答案。

       孩子有时会提出很幼稚、很可笑的问题,父母不能因此置之不理,或流露出嘲笑的神情。孩子有时会在不适宜的时间、地点提问,父母要悄悄告诉他换个时间、地点再来探讨这个问题,而不要直接地去制止,更不能当着外人的面训斥孩子。孩子有时还会提出一些毫无道理甚至令人尴尬的问题,父母也不要对孩子抱怨,更不能因此翻脸,甚至惩罚孩子,而要以严肃的态度对孩子讲清他提的这个问题错在那,并告诉他应当多提哪方面的问题。

第二,要研究“玩”的学问。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的权利,也是孩子学习的重要课堂。在学前,玩耍是孩子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上学后,有了学习压力,玩耍仍是保证孩子身心健康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就是在孩子为迎接中、高考,需要高度集中精力的时候,也要让孩子仍有一点“玩”的时间。因为“玩“可以让孩子紧张的神经得到放松,达到劳逸结合的目的。当然,要同时教育孩子,做什么事情都不能一心二用,玩的时候可以尽情地玩,学的时候则要全神贯注,不能边学边玩。

       父母还要做孩子热情的玩伴,尽量抽时间和孩子一起玩。这样不仅可以增加亲情,把孩子玩的兴致引导到那些有益于身心健康,有益于智力、能力开发,有益于培养孩子各种优秀品质的游戏上来,还能提高孩子玩耍的安全系数,有效防止孩子在玩耍中造成自伤或他伤。

第三,要善于给孩子讲故事。

       没有那个孩子不爱听故事,特别是2、3岁的孩子,简直就是故事迷。他们听故事不厌其多,还喜欢一个故事重复听,直到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只要讲故事的人没按他们熟知的说法去讲,就能立即纠正。故事在孩子心中展示出的是一个善恶分明的世界,是一个正义必然战胜邪恶的世界,是一个万物平等、可爱的世界。给孩子讲故事,最能让孩子学到一些他应该懂得的道理、应该掌握的知识,激起他新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家长不仅要有耐心满足孩子听故事的要求,还应当把讲故事作为一种引导孩子热爱学习的重要手段,作为一种训练孩子良好习惯的重要途径,有计划、有目的去安排。不仅要大人给孩子讲,还要让孩子讲给自己听,锻炼孩子的记忆力、表达力;不仅要把故事情节讲给孩子听,还要鼓励孩子自己大胆猜测故事的发展,去设想主人公的命运,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还要适时地把讲故事变成和孩子一道看故事书;由自己念给孩子听变成和孩子一起读书,渐渐培养起了孩子爱看书的好习惯。孩子会在读书中不知不觉地学会很多字的认读,产生想学会更多字的心理需求。这时,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愿望也就产生了。

第四,要充分利用大自然这部最好的教材。

       大自然是一本最丰富、最有趣、最能吸引孩子的教科书,又是生活在城里的孩子极少有机会接触到的一本书。现在很多家长很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却偏偏忽略了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上这最为重要的一课。父母平时上班,无论是把孩子交给老人或保姆带,还是送到了幼儿园或学校,孩子的活动空间,都顶大不过是个上百平方米的房间,最好能有个见到点花草的小院。好不容易盼到了周六、周日,又被父母拉去特长班、补习班,还是关在屋子里。

       见识,见,识,有见才能有识。孩子们从没到过农村,没见过牛羊、鸡鸭,不认识五谷,不知什么叫水田,什么叫旱田,就让他们背那些描写美丽大自然、美丽小山村的儿歌或古诗,真是不太讲理,会背了却不理解,又有什么用呢?

       如果能让孩子到大自然中,很多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天文学、地理学、历史学知识和一些民风民俗,他们是很容易学会、很容易弄懂、很容易记住的。只有让孩子对那些活生生的东西有了直接接触,他们的头脑中才能产生出更深层的疑问、更强烈的学习欲望。

       其实,就是出于希望他们能学习得高分,也应当让他们多多走进大自然。因为只有这样,他们对教材中的很多内容才能比较容易理解,作文时才能感到有东西可写,学习难度小了,自然也就愿意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