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时间:2015-10-26 09:47:18
昨天一位给孩子读书的妈妈在微博上告诉我们,他们母子俩花了一分半钟,把《一个黑黑、黑黑的故事》读完了,然后面面相觑——故事呢?故事到底在哪?这位妈妈的困扰,很多给孩子读图画书的爸爸妈妈们都有:一本图画书,薄薄二十页,两分钟念完一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怎样才能完全地使用手中的图画书,从中读出滋味来?一个办法是多读,而且要选上乘的。杰出的作品看多了,经验和眼力自然能提高。另一个办法是阅读专家的指导书,看他们是如何分析、解读一本书的。这类书籍有很多,例如彭懿老师的《图画书阅读与经典》,松居直《我的图画书论》《绘本之力》,郝广才《好绘本如何好》等等。爸爸妈妈们成了读绘本达人后,亲子共读的时光一定会更开心的!
今天就以彭懿老师解读《一个黑黑、黑黑的故事》的文章来作为一次现身演示吧。
这本图画书稍稍有那么一点“吓人”,与我们看惯的那种甜美亮丽的图画书不一样。你看第一个画面:黑黑的天,黑黑的地,一只眼露凶光的猫头鹰盘旋在天上,一群瑟瑟发抖的兔子,迷雾树林,空无一人的鬼屋似的老宅……画面看上去浑浊,又黑又脏,分叉的油画笔掠过画布刷出来的那种干涩、类似刮痕般的笔触。
其实,在第一个画面之前,作者已经在扉页上提醒我们这将是一个有点“吓人”的故事了。看,一圈色彩怪异的枯枝败叶将书名《一个黑黑、黑黑的故事》紧紧缠住,枝头上成片成片的蜘蛛网,看上去还真有那么一点阴森森的感觉。
不过你可千万不要上当,这一切不过是作者设置的一个噱头。
如果读完了,你会发现,这是一本巧妙利用了悬念的图画书。作者露丝·布朗熟知儿童心理,她用一个连环扣似的结构把他们的好奇心紧紧地吊了起来:黑黑、黑黑的荒野上有一片黑黑、黑黑的树林。黑黑、黑黑的树林里有一座黑黑、黑黑的房子。黑黑、黑黑的房子里面又有什么呢?孩子们喜欢刨根问底,他们非要一口气把这个故事读到底不可。结尾太可笑了,相信一路上提心吊胆、神经绷得紧紧的孩子都会长长地舒上一口气,然后情不自禁地笑出声音来——空无一人的大房子里的主人居然是一只小老鼠!
孩子们会笑,是因为一路“黑黑、黑黑”到最后,居然“黑”出一只小老鼠来。这才是一种幽默,一种真正的黑色幽默。
不过,你看最后一个画面,为什么那只躺在床上的小老鼠会死死地攥住被子,一双眼睛睁得大大的,惊恐万分地看着我们呢?
其实不是我们,是一只猫,是一只猫发现了她。
我们彻底上当了,我们还以为是我们自己走进了黑黑的树林,走近了黑黑的房子,错啦,是一只黑猫!
虽然故事里一个字也没有提到猫,但你看封面,封面上是不是有一只黑猫?它在一扇圆形的窗户里直视着我们。它背后,看得见一轮月亮和那座大房子。封底,还是同一幅画,只不过这次黑猫是背对着我们。这时,它可能已经把小老鼠吃到肚子里去了吧。
其实阅读这本图画书最大的一个快乐,就是和孩子一起重读它,从一个个画面中把那只黑猫找出来。
你会发现,整本书除了最后三张代表黑猫主观视线的画面之外(装满玩具的橱、透出一束光线的盒子、睡在盒子里的小老鼠),所有的画面里都暗藏着一只黑猫——在“从前,有一片黑黑、黑黑的荒野”上,左下角的欧石楠丛里有一个黑猫的头;在“荒野上,有一片黑黑、黑黑的树林”上,右下角里一双闪亮的猫眼;在“树林里,有一座黑黑、黑黑的房子”上,可以看到房子前面的台阶上有一只黑猫正在往上面爬;在“房子的正面,有一扇黑黑、黑黑的门”上,黑猫已经溜进了门缝……
马丁·森茨伯里在他的《彩绘童书——儿童读物插画创作》一书中专门说到了“视觉节奏”这个词,作者强调说“变化镜头角度有助于保持读者的兴趣”。露丝·布朗的这本《一个黑黑、黑黑的故事》就是一个好例。一开始,她连续用了三个全景镜头,分别展示了荒野、树林和房子,然后镜头就开始全速推近,门、厅、楼梯、走廊、帘子、房间、橱等一个接一个推近的中景,一口气将观众带到了一种欲罢不能的气氛之中。当谜底即将揭晓的一刹那,画面中的黑猫不见了,镜头又切换成了大特写,这时的视线已经变成了黑猫的视线。一个定格,我们终于透过黑猫的眼睛,彻底地看清了谁是这个黑暗世界的主人。
露丝·布朗肯定知道,不是每一个孩子都会喜欢这个有点“吓人”的故事的,所以,她特意在每一幅画面上,都画上了一束明亮的光线,或许是想多少冲淡一点孩子们心中的恐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