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时间:2015-10-26 09:47:19
18世纪末,欧洲的一所监狱里,犯人们正在放风。这些犯人都是少年,在每个犯人脚边都有一大块阴影,那是他们脚镣上拖着的沉重的铁球。当时的儿童哪怕是偷了一个苹果都会被判苦役,由于孕妇也要服刑,因此监狱里的许多儿童并非少年犯,而是在监狱里出生、监狱里长大的。那时的人们并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妥,普遍认为,教育就是教训、体罚。
轻视儿童,把儿童视同财产,是现代儿童观产生以前人类的普遍观念。在那种观念下诞生的一些故事,显然已经不符合当下的价值观。比如《三只小猪》,其创作时间较早,远远早于科学儿童观出现的时间。甚至许多这类故事,当初就不是创作给儿童看的,其中还包含着性暗示和暴力血腥的噱头,有些则远远背离了当今法治社会的价值取向。
比如英国民间故事《杰克和豆蔓》,说杰克用奶牛换了几颗豆蔓种子,被妈妈骂了一顿。但这几颗种子是有魔法的,种子一夜之间长得巨大,直插云间。杰克通过豆蔓爬到了天上,来到了巨人家里。他数次作案,盗窃了巨人的金币、能生金蛋的母鸡和金竖琴,这些财宝使杰克一家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巨人发现后,顺着豆蔓爬下来追他,最后杰克砍断豆蔓,把巨人给摔死了。
编这个故事的人也觉得有些说不过去,就给杰克的行为提供了一个理由,说巨人是一个吃人的魔王。问题是,巨人吃不吃人和杰克偷不偷他的东西在法律上完全是两码事。在当今的法治社会,即使社会分配存在着许多问题的情况,杰克们可以找到上千条理由为自己辩解,但没有一条可以让他免受惩罚。
看有这类倾向的作品,孩子们会觉得这是好的,是美的,会以此为标准,不断模仿。
当儿童开始确立“自我意识”时,我们应该帮助孩子分清“我”与“他人”的界限。在超市、幼儿园、陌生人的家里,哪些东西是“我”的,哪些东西是“他人”的。这是文明社会做人的一个起码准则!这个故事的杀伤力在于,它完全模糊了“我”和“他人”的界限。不是说孩子看了这个故事就必然会去犯罪,而是说,如果孩子们接受了故事中的逻辑,那么在现代社会中一定会处处碰壁。至少,他们也会感受到更多的不公,产生更多的被剥夺感,造成心理失衡,而这一切的根源,可能就来自于这类故事。
我不建议给孩子看情节中带有暴力冲突的故事,更不希望孩子用这种暴力行为来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类故事有悖于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比如《哪吒闹海》是我国最优秀的动画片之一,但由于拍摄年代较早,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哪吒把龙打败了就很好啦,恶人已经得到了惩罚,但是哪吒还要扒皮抽筋,这就有点过了,有些残忍了。
这样的儿童读物我们是不是就不能给孩子看了?我们身边到处都是这样的读物,我们该怎么办?在阅读中,如果孩子对书本提出异议,有道理的话,不管是否和专家、老师的意见一致,都应该对孩子的思考给以肯定。针对故事情节应不失时机地和孩子展开讨论,不要给孩子唯一、标准的答案。阅读不应只是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而应把它变成一场“思考”的“游戏”的过程。
对传统故事进行改编,顺应人类价值观的演变,使之符合当代科学、进步的思想认识,剔除原故事当中的糟粕,才能适合今天的孩子。当今许多优秀图画书对传统故事的解构,不但蕴含了现代的人文思想、进步的科学认识,也向儿童展现了人类千百年来厚重的艺术积淀和文化成就,这样的才是与时俱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