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时间:2015-10-26 09:47:20
在幼儿园里,困扰教师的不仅是那些对孩子教育无所作为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高度重视”且高频度干扰孩子与教师行为的家长可能更令教师们头疼。
教师们发现,每个班级里都有一两个这样的家长。他们不断介入孩子的成长,用言语和行为过度干扰孩子。他们喜欢在孩子身边发出各种各样的指令与评判。如:你应该这样做,你不能这样做,你若能这样就更好,你完全可以更好等等。同时,他们也借由孩子有意或无意地干扰教师工作。他们还经常给教师打电话表达自己对教育的认识与看法,精心为孩子准备活动材料,但如果没有及时得到教师的赞扬,就会内心失落。当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发生冲突时,他们一定要对事情原委探个究竟,之后坚持按自己的方式解决处理。他们喜欢讲道理,也喜欢评判。他们不知道,这样的姿态常常在教师与孩子之间形成一堵墙,使教师很难直接处理孩子的问题。因为遇到问题时,教师首先要面对的是家长,而不是孩子。
他们是一群被专业人士称之为“直升机父母”的家长(Helicopter Parents)。
何谓“直升机父母”?
这一词汇现已成为一个专有名词,用来形容那些不停观察孩子所有活动的父母。他们在孩子头顶上转来转去,像直升飞机一样盘旋,又随时准备降落,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几乎挤占了孩子们的所有空间。
“直升机父母”的主要构成是那些对孩子有很高要求的父母。日常生活里,他们关注孩子、保护孩子,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孩子的生活一定程度上就是他们自己的生活。这些父母在家里给孩子发出各种各样的指令,随时评判孩子的表现并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孩子的生活;他们也关注着孩子在幼儿园里发生的一切,不相信孩子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这样的意识与潜意识都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很大困扰。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那些来自“直升机父母”家庭的孩子,远比其他孩子更焦虑、更自我中心、更难于接受新事物,同时缺乏必要的冒险精神。因为,这些声音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会让孩子逐步丧失自我。成长背后的动力不再来自自我,而是不断地寻求着父母的认同与肯定。
当下,幼儿园里的大部分家长都是80年代出生的人。这些家长中的大部分人也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的第一批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成长中的高期待已经内化为他们育儿观念中的重要构成。同时,现代社会带给成年人的压力和焦虑,一些人也只有靠对子女的控制才能得以释放。因此,有人指出,"直升机父母"其实是大社会文化下的产物。
哪些家长可以称得上“直升机父母”呢?
在家里,随时关注孩子的一切,从走路到吃饭、看书甚至睡觉,都有要求并时刻伴随着评价。如,“你吃得真好!”“吃”这种本能的事情,在评判下成为取悦父母的手段,从而使孩子逐渐丧失本体感受。
在幼儿园,每天都和教师交流孩子的表现。希望孩子在园里的一举一动都得到教师关注并获得积极评价,否则就会心生不安。如询问:“他(她)今天表现好吗?”如果教师回答“好”,就会很开心,继而想听到更多细节;如回答“不太好”,则内心沮丧。孩子感觉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父母的掌控之中。
当孩子之间出现纠纷时,一定要介入和干预。如一定要找到孩子描述出的欺负自己的那个小朋友谈话,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使自己的孩子感觉无能。
孩子进行什么样的活动不是由孩子选择,而是成人,想当然地认为我的孩子应该喜欢学习英语、钢琴、游泳等。孩子感觉到自己的一切都是父母的,而不是自己的。
孩子犯了错误,当老师告之时会比孩子更感不安。反复地想,孩子怎么会这样?一定是老师的看法有问题!不但没有帮助孩子认识问题,还让孩子感到矛盾、无所适从。
喜欢亲自为孩子参加的活动做好各种准备。孩子要带什么东西,千万别落下,还是自己亲力亲为更放心,免得教师对孩子有看法。孩子觉得父母的面子和自己的行为高度相关,所以应该少去尝试,以免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