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时间:2015-10-26 09:47:27
从微信里看到这么一个故事,说美国有个幼儿园老师因为教孩子认英文字母,被孩子的妈妈告上法庭,控诉老师过早教孩子认字,是扼杀了孩子的想像力。据说这个官司妈妈还打赢了,并且获得了巨额赔偿。
我无意考证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在美国这个国度,有些地方的确让人羡慕,麦当劳里吃出头发丝能获赔几千美金,因汽车缺陷发生车祸(并未致死)事故者赔偿上亿美金也有。
我想上述的案例在美国发生也不奇怪。我在这里想说的是,这个案例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没有任何的引述价值与说服力。因为我们是两种不同的文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教育体制与社会环境。这个故事有市场,只是迎合了部分家长懒惰的心理罢了。
另一个传播甚广的微信文章,说的是德国小孩不做早教,所以德国能出这么多诺贝尔奖得主。我看了哑然失笑:按这个理论,中国20多年前根本没有早教,也不懂什么是早教,那时候的孩子甚至连幼儿园都不上,那么在当时没有早教的环境里,中国出了多少诺贝尔奖得主呢?是早教导致中国不出诺贝尔奖么?中国是在最近几年逐渐富裕起来以后,才引进欧美的早教理论的。包括胎教,都是从西方传来的。对于孩子尚未出生的胎教,父母都宁可信其科学性,到孩子出生后就反对早教了,这恐怕也自相矛盾,为自己的偷懒找个心安理得的借口吧。
一个人要成为大才,其实受很多条件制约。除了基因好,智商高,还有后天勤奋,会学习,更要有机缘。比如幼时有对好父母,上学碰到好老师,工作遇到好师傅,有大成就更要有好导师与好的研发环境。但能成为大才的毕竟是少数。蔡笑晚5个博士子女,孙天昌,刘亦婷,张安琪这些少年英才,都是早识字,早阅读,早期家庭教育改变他们人生的成功案例。虽然他们还算不上大才,但至少他们取得了阶段性成功,他们有了更为广阔的人生视野,更多的机遇在等着他们,更好的人生在向他们张开怀抱。
很多微信文章都是有关阅读的,谈阅读如何充实人生,改变人生,好似心灵鸡汤。但现在社会的快节奏,有多少人还能真正保留良好的阅读习惯呢?恐怕大多数都是对着手机快餐式浏览吧。对于孩子来说,电子时代信息太多,吸引孩子的东西也五花八门,如果孩子基础识字任务完成得太晚,阅读兴趣没有在早期建立,很可能孩子会一直停留在不爱阅读、浅阅读的水平上。
试想一下,3000个基础汉字要学四五年,孩子要到三四年级以后才能进入独立阅读阶段。而老师和家长处于追求考试成绩的压力与功利心,各门功课其实并不轻松,一到考试前期甚至要孩子收起各类课外阅读书籍,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期求孩子培养广泛阅读的兴趣呢?
而如果孩子在入学之前就会认字阅读,那么在小学阶段就可以比较轻松度过,可以完全不用因为考试的压力搞突击,放弃阅读的兴趣。从小培养起了阅读兴趣,长大后博览群书,那么父母对孩子的智力启蒙就不仅是合格,而是令人羡慕了。
我是极力提倡孩子早认字,早阅读的。我女儿今年秋天才入学,可她一年多前进入独立阅读,看过的书至今也有了上千册。周围总是有人问我,你女儿学习这样超前,怎么能适应小学的教学进度呢?老师怎么教她?这不是浪费么?我总反问对方,上学读书是为了什么?为了读书,学知识,而不是为了考试;是为了充实人生,而不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如果现在就有能力读书,获得知识的话,为什么要等到今后呢?等到今后在阅读兴趣和考试成绩中作取舍?在理想的求知状态和现实的教学体制夹缝内煎熬?
其实汉字以象形文字为基础,每个字都是一副图,在幼儿阶段,孩子右脑功能极其强大,孩子能在两年之内完全独立阅读。如果等到6周岁入学后从汉语拼音学起,这对孩子潜能是多么大的浪费啊。
刚推行了几十年的汉语拼音学汉字,虽然标准化了,但显然不符合汉字学习的特点。旧时私塾教学,两年内蒙童就能颂读经典著作了。解放后我们否定了旧文化,同时把传承几千年的文字学习经验基本全盘否定了。语文学习碎片化,古典文学的学习也被挤得仅剩立锥之地,经典背诵被一些空洞无聊的内容挤占,语文教育全面沦陷。难怪有前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起来发声:语文教材有50%都可以删掉。不过,他也只能有勇气等到退休后才发表这种观点。
幸好我们有一批家长,已经意识到了这点。我们让孩子尽早识字,尽早进入独立阅读。因为只有进入独立阅读的阶段,知识的大门才对孩子正式敞开,科学的宫殿也任由孩子遨游。所以,与其抱怨现行的教育制度,不如自己抓紧行动,因为孩子是您自己的,孩子的成长不可逆转。
套用一句时下很流行的话:“阅读改变人生” 让孩子尽早阅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