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时间:2016-05-18 11:09:17
我们总希望自己的孩子与众不同,又希望孩子不要过分地被世俗的观念所影响,怎样才能让孩子活出自己?
只要有方向,不要有目标
当我们在讨论如何教养孩子之前,一定得先好好的、很诚实的、很虔诚的先面对另一个关键的问题:“为什么要生孩子?”不管生孩子或养孩子都是非常辛苦,甚至是血本无回的巨大投资,所以,为什么要生孩子?
我相信没有太多人能够明确回答这个问题。最可能的答案是:“生而为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上大多数人都这样做,所以我也就照着做了。”这就对了, 因为大多数人都这样做。这是多么令人无奈和失望的答案。因为,我已经可以想像,当这孩子出生之后,你也只能采取和大家都相同的方式教养自己的孩子,不太会 有自己独特的教养方式。
不过你也别怨怪自己没有什么独特的教养方式,因为你自己不也是被动的被生出来的?被动的被教养长大?要怨怪也要怨怪自己的父母,因为他们一直没有向你说清楚一件事情,当初他们为什么要把你生下来?
所以我一向主张,先想清楚自己的出生、过去、现在和未来,然后再决定要不要生孩子?然后,你自然就比较可能拥有自己独特的教养方式了。至少你有了大约的方向。只是方向而已,千万不要有既定目标,那也许会毁掉孩子的一生。
把你的期待排列顺序
大约的方向。没有错,就是这样的五个字。你是期待一个快乐的孩子?一个勇敢的孩子?一个孝顺的孩子?一个聪明的孩子?一个有担当负责任的孩子? 一个未来有成就很成功的孩子?一个将来可以陪伴你的孩子?一个有道德勇气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孩子?一个有信心、自在从容的孩子?一个很懂生活品味的孩子? 一口气说了十种大约的方向,其实再说下去,可以有二十个、三十个、四十个。
真的,为人父母如果对孩子没有期待那是天大的谎言。你连买一档股票或基金,或是兑换了一笔美元或欧元都会常常注意它们的涨涨跌跌了,何况是“投资”一个孩子?
你要不要试着把我随意列出来的十种期待列出一个顺序来,一定要很诚实、认真的,不要连自己都欺骗了的列出来,像要去菜巿场买菜一样的把要购买的菜照着必要性排列。如果你说你其实并没有太多期待,只希望他们平安长大成人,我不相信。
我不相信你花费那么大的力气和决心,只是希望这个被你制造出来的人类平安长大。地球上的人类已经多到快要失控了,并不差你们的这一个人类。至少你可以大方承认,你很自私的希望自己的遗传密码得到传承和延续,你在另一个人身上看到了一半或更多的自己。
承认这一切都是为了自己或是为了家族,而不是为了孩子。你不会为了实验看看自己的教养方式好不好而生孩子,所以你不能轻言你为孩子做了多大的牺 牲,一切都因为爱,一切都是为了他们。如果你有这样的委屈,那就会深陷痛苦深渊。你得先挣脱出来,我们再往下谈。毕竟孩子是被你们生出来的,你们并没有得 到他们的同意。
不切实际的期待
是的,你可以列出十个、二十个,甚至一百个期待,因为你为人父母,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但是我想提醒你,为人父母并不表示你有权力强迫孩子照着你 的期待长大,但是你却有责任陪伴他们长大,进入社会之后成为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一分子,至少,不要是一个人渣、寄生虫,或者废柴。
我这样的思考是从未来的社会将是一个利他、重视公共事务的公民社会,一个自私自利、自扫门前雪的人将被众人唾弃。未来的社会也将看穿旧时代中盲 目崇拜那些用非法、不当手段获得名利的成功者,未来社会将重新定义所谓的成功者和价值,应该是个人对整体社会的贡献,而不是个人名利的累积,而这样的价值 重新定义的趋势已经在我们的社会启动了。
所以如果要我试着将上面所列举的十个期待排列顺序,我的期待顺序是具有道德勇气追求社会公平正义、有担当负责任、有信心自在从容、快乐、勇敢、懂得生活品味。另外两个期待比较不切实际,那就是聪明和孝顺。
因为聪明有很多种解释,通常我们都习惯用进入学校之后的学业成绩来判断,太多的事实证明那只是人类智慧中的某些能力,父母亲如果是期待这一项,并且透过各种方式达到目标,是不切实际并且给自己带来痛苦的开始。
关于孝顺,其实是最不必期待的,因为传统文化中的孝顺带着强烈教化和教条意味,生而为人,和父母亲之间的情感是天地间最自然的,也随着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互动有所不同。
期待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最近有位朋友在替我整理一些旧资料时,发现我的爸爸在一本他替我亲手制作的作文簿上写的一篇前言,标题是“我的期望,哀求”。那本作文簿是我小学毕业刚刚考完联考之后,正要迎接快乐暑假的美好时光前夕爸爸送给我的礼物。文章大意是指责我这次大考没有考好,使他在办公室里很羡慕别人的孩子考高分。
他哀求我要深切反省、痛改前非。他指定了我暑假每天和每周要做的功课。几天之后联考放榜,我上了第一志愿的学校。爸爸过早的悲哀、忧心和对孩子考坏的恐惧一直如影随形的跟着我,使我成为一个极度自卑、极度讨厌自己的青少年。
当时我的朋友正在为我一本关于亲子之间互动的书做封面和美术设计,他一眼就挑中了我爸爸在那本作文簿上用钢笔写下的那六个字:我的期望,哀求。他把这六 个字加上爸爸这两个字放在书的封面,彷佛道尽了华人社会中父母对子女的殷殷期待,热烈又忧郁,给予孩子们不可承受和消化的包袱,压得孩子们快要窒息。
其实父母亲对孩子的期待是不必言说和书写的。随时随地的赞美和责骂,或是父母亲之间不经意的聊天,其实是不断放送着、强化着父母亲对孩子的期待。对于孩子有所期待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要检视自己对孩子的期待切不切实际,最好也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父母亲本身先完成对孩子的那个期待,孩子自然就被父母亲影响,甚至鼓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