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用“分享论”去道德绑架你的孩子
首页 > 教育心得
别用“分享论”去道德绑架你的孩子 分享并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行为
 
常听到一些年轻的妈妈在一起讨论孩子不愿分享的问题:“现在的孩子都很自私啊,他手里的东西,你绝对要不过去。”“我们家的宝宝,你给他东西可以,但是要把他的东西给别的孩子玩,那是绝对不行的!”
 
这使得年轻妈妈们非常忧心,担心自己的孩子太自私,担心孩子不能很好地建立朋友圈,从而影响孩子以后的发展。因此,妈妈们总是要想方设法引导孩子与别人分享,似乎这样做了才会对孩子社会性发展有帮助。
 
于是,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相似的一幕:一个孩子手里拿着玩具,他的对面站着一个年龄相似的孩子,眼 巴巴地看着他手里的玩具,他不愿意把这个玩具给对面的孩子玩,他的妈妈苦口婆心地在旁边劝说:“给小朋友玩一下吧,你现在又不玩,给小朋友玩玩,他会很高 兴,你也会很高兴的,大家一起分享玩具……”最后,在妈妈的劝说下,孩子很不情愿地把玩具递给了对方,但是眼睛一直看着这个玩具,而且很快就想把这个玩具 要回来。这样的结果,使做出让步的孩子不高兴,得到玩具的孩子玩得不尽兴。
 
试问,这样的“分享”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有助于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由此我联想到一个词“道德绑架”。在我们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中,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社会,是不是时常有这种成年人对孩子的“强迫性”和“要挟性”的行为呢?
 
回答是肯定的。比如遇到类似上文描述的事,许多家长通常的做法是强迫、要挟自己的孩子把自己喜欢的东西给别的孩子,以为这就是教育孩子学会谦让、分享的美德,试图以“绑架”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家长忽视或不懂幼儿心理发展特点、权利、意愿和情感。这样做不仅不能引导孩子乐意分享,还极有可能使孩子把分享看作是一种对自我权利的侵犯,从而更排斥它。
 
因此,“伪分享”不但不能激发孩子的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孩子分享意识的形成和分享行为的发生。当务之急,成人必须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特点,清楚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在儿童整体发展中的发展历程,然后寻找合适的时机,以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
 
独占欲是儿童的天然使然
 
分享并不是一种人与生俱来的行为,也不是一旦出现就会永远保持的行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分享意识以及分享行为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我们应该客观看待这种差异,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去分享,尤其是对3岁前的孩子。究其原因,是3岁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影响甚至决定了孩子的这些行为。
 
3岁前的儿童,思维发展要经历混沌一体到主客分离到自我中心的历程,这种发展历程必然导致儿童先独占后分享,先利己后利他。因此,独占是儿童的天性使然,不与人分享是大多数儿童必经的发展历程。儿童只有形成并体会到自己对物体的所有权后,才能逐渐了解他人对物品的所有权。
 
3岁前的儿童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还不能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情感、态度,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思想、情感,往往只关注自己的需要。所以,当面对别人对自己所有物的渴望时,孩子多数会选择拒绝分享。由此可见,3岁前的孩子并不是不愿意分享,而是不会分享,他还不具备分享的概念和能力。
 
没必要刻意对3岁儿童进行分享教育
 
要求3岁前的儿童做出分享行为是不符合他们的认知发展特点的,刻意对3岁前儿童进行分享教育为时过早。在儿童分享行为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关注:
 
帮助孩子形成自己持有物“物权”的安全感
 
在儿童与别人分享前,必须先让儿童知道一个结果,即这个物品是“我的”,不管谁触碰或使用过之后,这个东西仍然是“我的”。成人应该尊重儿童的这种心理特点,先向儿童讲明物品所有权,征求儿童的同意,然后引导儿童做出分享,千万不能强求或自己做主将物品送给别人。
 
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孩子的利己行为
 
面对孩子的独占行为,父母不应该极力去否定或改变它,而是应该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它。
 
正 确的做法是,你可以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说:“妈妈知道你现在非常喜欢这个玩具,不愿意和别的小朋友分享,妈妈能够理解你。但是,如果下一次,你愿意和别的小 朋友分享了,那你要主动把它让给别人玩,这样你会很高兴,别的小朋友会很高兴,妈妈也会很高兴。”这样做,可以向孩子传达三个意思:妈妈尊重你的意愿,不 强迫你;妈妈希望你能够做出分享行为;分享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以积极的回馈肯定孩子的分享行为
 
一旦孩子出现利他或分享行为,成人要及时地给与肯定和鼓励。有研究显示,母亲的反应对2岁儿童是否做出分享行为的影响显著,如果母亲对儿童的分享行为做出鼓励、赞扬等积极的反应,她们孩子的分享行为要明显多于其他孩子。因此,作为成人,我们不必诱使孩子做出分享行为,但是我们一定要积极肯定孩子主动做出的分享行为,强化分享带给孩子的愉悦和满足的情感。

在生活中进行分享示范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家之外的其他场所,父母要表现出与他人分享的行为,并将这种愉悦的情感表达出来,帮助孩子了解并感受分享行为。
 
孔融让梨是孩子出于自愿,让孩子谦让别人、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不是简单地说教、强迫,不能急、不能把别人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教育孩子的基本前提是,尊重和理解孩子、提升自身的教育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