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时间:2016-08-12 16:06:35
有了书籍,便有了阅读。阅读意味着你能够与遥隔千载的先人们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意味着你的心灵之翼可以自由自在地另一个想象的世界里翱翔,意味着你能够体验你今生无缘亲历的许许多多浪漫奇异、惊心动魄的生活……。而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在形成时期的少年人,阅读的作用尤其重要。因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借助于各种方式,表达了人类社会的一些共同的基本准则,如正直、勇敢、忠诚、互助等,也表达了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如母爱、爱情、友情、手足之情等,以及对美和理想的永恒的追求。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少年人的心灵,帮助他们抵御世俗的种种侵染,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笔者中学时代是在文革中度过的。记忆中唯一的乐趣便是阅读那些通过各种渠道借到的图书。从那一本本翻得破破烂烂的文学经典名作中,笔者第一次体验到什么叫“神圣”、“崇高”、“博大”、“尊严”……。笔者以为,对于许多人来说,这种体验最初往往来自书籍,而不是来自生活——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精神的启蒙往往是由阅读开始的。这种启蒙犹如一束来自形而上的世界的光,照亮人的灵魂。而只有当他有了这种体验之后,他才会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和追求这些东西。这便是钱理群先生所说的“打下精神的底子”,亦是阅读之于人的最深层的意义所在。
诚然,比之幸运,今天的孩子在获取知识的方式上已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如电影、电视、广播、因特网等。然而,阅读仍是不可代替的。当一个孩子坐在电视机跟前时,他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想象:声音、图像、节奏,一切都是设定好的,转瞬即逝的,他只是一个被动的消极的接受者。而当一个孩子手里捧着一本书躲在一个无人的角落时,他的心灵处在十分宁静而自由的状态:他打开全身所有的感官来体验、捕捉书中所描绘的一切,哪怕是一缕叹息、一声静夜里的狗吠,抑或是第一束染红黎明的天边的曙光……。语言文字为他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要通过他的感觉、想象以及他以往的经验,转化成色彩、声音、动作,转化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呈现于他的脑海,使他如身历其境,引起他的欢乐、痛苦、喜悦、悲伤……。而这一切又完全是因人而异的。因此,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阅读是最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且,由于每个孩子个性气质的差异,往往自然地倾向于某一类自己喜欢的书,如历史、哲学、侦探、科幻、旅行、武侠等。这种带有倾向性的阅读反过来又加强了孩子个性的发展。
如果说,一个人的人生经验往往是由两部分构成——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即使一个阅历再丰富的人,他的直接经验也是有限的,那么,阅读给予人的便是间接经验。这种经验能丰富一个人的心灵,激发一个人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拓宽一个人的人生视野,使他更容易理解他人,更富于同情心,更具有判断力。对中学生来说,他的直接经验相对来说比较少,更需要间接经验来补充、丰富他的人生体验,激发他的想象力。这种间接经验还是写作的一个重要的源泉。因为阅读是吸收,是积累;写作是抒发,是表达。写作是把自己所获得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经过揉合、加工、提炼,变成作品。一个人的经验越丰富,作品的内涵也就有可能越丰富。很多孩子之所以常常觉得作文没东西可写,很大程度上就是读得太少。
当前,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学校为此开展各种活动,如组织课外兴趣小组、参加博物馆、到贫困地区体验生活等。这些活动对学生固然都有一定好处,但其本身要受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而阅读是长期的、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的,是伴随人一生的。更重要的是,阅读影响的是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理”指的就是这个影响。同时,阅读既是一个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过程,又是一个人心灵自我观照过程,即通过阅读来反刍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这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从来不读书的人是一个修养良好、内心丰富的人。
(摘自:中华读书报 作者:王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