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时间:2016-11-28 16:35:28
孩子是什么个性本身并不给孩子带来痛苦,带来痛苦的是父母对不同性格赋予的观念。快五岁的孩子正是开始学习判断、识别环境和自我行为的年龄,从发展的眼光看,孩子喜欢看父母或大人的脸色,听从父母做决定是天经地义的。很多父母的烦恼来自于把自己对个性的评价投注到跟孩子的关系中,在孩子身上寻找那些自己不接受的东西,担心孩子会有自己不喜欢的某些个性特征。
往往是这样,越担心的事情越可能成为现实,因为担心本身可能存在一种心理驱动力,并缓慢地变成真实。其实,正是这位母亲过度的关注,并试图纠正孩子的行为强化了孩子类似的心理特征,孩子在一种标签下生活,就会用自我求证的方式发展出糟糕的个性来。
成人关注孩子的眼睛,就像在黑屋子里用一支微弱的蜡烛去照,只能看见被我们的关注所照亮的东西,这些东西并不是孩子的全部。相反,由于这样的照亮会让孩子对自己的感觉被修正、歪曲,他会被自己为父母照亮的部分所制约,变得不自由起来。本来性格应该随着成长而变化流动,被关照着就会不自由了,固化了,结果孩子就被这样“建构”了。其实,我们转个角度,用关注去照亮另一面,孩子很快就会忘掉他是这样的,而变得那样,变得对孩子的成长更有益。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自己决定,可以换一种方式来强化孩子,经常夸奖孩子喜欢作决定,并且孩子一旦作决定,总是很快地接受和赞同,并分享快乐,慢慢地,孩子就会喜欢作决定了。这里有两个原则:
1 不要评论孩子所作决定的好坏,先夸奖他作决定的行为
2 孩子的决定可能错误时,母亲不要马上纠正,要等一等,问问孩子还有别的方法吗。
有时候也可以让孩子体验失败,提高他对决定的判断力,鼓励他作新的更好的决定。母亲可能会说,“孩子从不作决定我怎么可以表扬他呢?”不,孩子说“妈妈喜欢我就喜欢”就是在作决定,这是一个“狡猾”的决定,是不用承担责任、不会遭致批评的决定。对这位母亲来说,如果你觉得孩子没有作决定,可能是你被孩子蒙骗了。小孩子无处不在作决定,只是你不觉得那是决定而已。
我个人认为更深的问题是人的观念,由于我们的文化认同某些性格特征,父母就期望自己的孩子养成那样的个性。个性的形成有很多的理论,如果选择基因性格论,而不选择社会性格论,那么在自然状态下一棵梨树很难结出苹果来。当然,我们会想到嫁接,嫁接虽然可以结出与苹果类似的东西,但也不叫苹果,而是苹果梨。
一个孩子的心理、性格是否发展健康,并不在于是什么样,而在于对自己个性的接纳程度,接纳程度决定着孩子对自己的满意度。从你的行为看,不管动机是多么的想对孩子好,行为的结果是制造孩子对自己的不接纳、不喜欢。孩子由此产生的自我冲突有可能在他整个一生都余恨绵绵,有时还伴随一种深层的自我缺陷感。
其实很多孩子对社会的不适应是文化造成的,我们过于强调一种文化观念,而忽视我们需要与更多的文化观念并存。心理学看来,在一个社会人群中,需要不同个性的人有机构成一个整体,即使牵制也是互补。如果大家个性都高度一致,社会不仅单调而且疯狂。看看“文化大革命”,德国二战前的社会,就可以理解。我们的社会需要不同性格的人,正如机器上需要不同的零件,每种性格对社会都是重要的。遗憾的是,我们的主流社会是否对每种个性都有积极的认同?是否提供了适合不同个性的孩子生长的社会环境呢?
当一个社会不能理性对待不同个性的时候,父母为孩子担心,想让孩子东施效颦是可以理解和同情的。不过,聪明的父母知道不喜欢孩子的天赋个性,等于逆水行船,喜欢孩子的天赋个性是顺水推舟。接受并喜欢孩子的个性可以帮助孩子完成自我认同并积极上进,最终比主流文化认同的完美个性者更杰出与成功。
我们看到,没有哪个高智商、高度成功者、统治者是特别外向、开朗、热情的;相反,主导社会生活、文化、政治的那一群人大多都是内敛、沉稳、复杂的。我们要正确解读主流文化对孩子个性与行为的要求,让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学习适用的行为与言语的交往技术,而不是片面的期望孩子改变自己的性格。父母积极认同孩子的个性,同时又帮助孩子学习生活中的社交技能,这样的教育可以让孩子避免陷入对自己的否定,他的内心会协调、平和得多。
文字节选自《人生困境整理术 如何直面生活的难处?》
往往是这样,越担心的事情越可能成为现实,因为担心本身可能存在一种心理驱动力,并缓慢地变成真实。其实,正是这位母亲过度的关注,并试图纠正孩子的行为强化了孩子类似的心理特征,孩子在一种标签下生活,就会用自我求证的方式发展出糟糕的个性来。
成人关注孩子的眼睛,就像在黑屋子里用一支微弱的蜡烛去照,只能看见被我们的关注所照亮的东西,这些东西并不是孩子的全部。相反,由于这样的照亮会让孩子对自己的感觉被修正、歪曲,他会被自己为父母照亮的部分所制约,变得不自由起来。本来性格应该随着成长而变化流动,被关照着就会不自由了,固化了,结果孩子就被这样“建构”了。其实,我们转个角度,用关注去照亮另一面,孩子很快就会忘掉他是这样的,而变得那样,变得对孩子的成长更有益。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自己决定,可以换一种方式来强化孩子,经常夸奖孩子喜欢作决定,并且孩子一旦作决定,总是很快地接受和赞同,并分享快乐,慢慢地,孩子就会喜欢作决定了。这里有两个原则:
1 不要评论孩子所作决定的好坏,先夸奖他作决定的行为
2 孩子的决定可能错误时,母亲不要马上纠正,要等一等,问问孩子还有别的方法吗。
有时候也可以让孩子体验失败,提高他对决定的判断力,鼓励他作新的更好的决定。母亲可能会说,“孩子从不作决定我怎么可以表扬他呢?”不,孩子说“妈妈喜欢我就喜欢”就是在作决定,这是一个“狡猾”的决定,是不用承担责任、不会遭致批评的决定。对这位母亲来说,如果你觉得孩子没有作决定,可能是你被孩子蒙骗了。小孩子无处不在作决定,只是你不觉得那是决定而已。
我个人认为更深的问题是人的观念,由于我们的文化认同某些性格特征,父母就期望自己的孩子养成那样的个性。个性的形成有很多的理论,如果选择基因性格论,而不选择社会性格论,那么在自然状态下一棵梨树很难结出苹果来。当然,我们会想到嫁接,嫁接虽然可以结出与苹果类似的东西,但也不叫苹果,而是苹果梨。
一个孩子的心理、性格是否发展健康,并不在于是什么样,而在于对自己个性的接纳程度,接纳程度决定着孩子对自己的满意度。从你的行为看,不管动机是多么的想对孩子好,行为的结果是制造孩子对自己的不接纳、不喜欢。孩子由此产生的自我冲突有可能在他整个一生都余恨绵绵,有时还伴随一种深层的自我缺陷感。
其实很多孩子对社会的不适应是文化造成的,我们过于强调一种文化观念,而忽视我们需要与更多的文化观念并存。心理学看来,在一个社会人群中,需要不同个性的人有机构成一个整体,即使牵制也是互补。如果大家个性都高度一致,社会不仅单调而且疯狂。看看“文化大革命”,德国二战前的社会,就可以理解。我们的社会需要不同性格的人,正如机器上需要不同的零件,每种性格对社会都是重要的。遗憾的是,我们的主流社会是否对每种个性都有积极的认同?是否提供了适合不同个性的孩子生长的社会环境呢?
当一个社会不能理性对待不同个性的时候,父母为孩子担心,想让孩子东施效颦是可以理解和同情的。不过,聪明的父母知道不喜欢孩子的天赋个性,等于逆水行船,喜欢孩子的天赋个性是顺水推舟。接受并喜欢孩子的个性可以帮助孩子完成自我认同并积极上进,最终比主流文化认同的完美个性者更杰出与成功。
我们看到,没有哪个高智商、高度成功者、统治者是特别外向、开朗、热情的;相反,主导社会生活、文化、政治的那一群人大多都是内敛、沉稳、复杂的。我们要正确解读主流文化对孩子个性与行为的要求,让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学习适用的行为与言语的交往技术,而不是片面的期望孩子改变自己的性格。父母积极认同孩子的个性,同时又帮助孩子学习生活中的社交技能,这样的教育可以让孩子避免陷入对自己的否定,他的内心会协调、平和得多。
文字节选自《人生困境整理术 如何直面生活的难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