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把培养读书兴趣,作为小学语文头等大事
首页 > 新闻动态
温儒敏 
著名学者
北京大学教授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召集人


“语文教学的本质还是多读书。”


    在语文的概念被弄得很混乱的当今,重新提出这个朴素的道理,从“多读书”的角度去阐释语文的本质,是有现实意义的。


    听说读写,哪个最重要?“读”最重要。


    培养读书的兴趣与习惯,这是为学生的一生打底子,是建树一种生活方式。
    这几年推行课程改革,有必要也有成绩,但目前面临一些问题。主要是虚浮烦躁,坐而论道,翻来覆去,急于求成,往往是为改革而改革,走得很远,却忘记了为何要出发。弄得一线老师也目迷五色,无所适从。这样的时候,我们特别需要定力,摒弃形式主义,回到朴素的立场,回到教育的本质上来。语文课最基本的,还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培养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有了读书的兴趣和习惯,很自然就可以把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等等带动起来。这两句话是“课标”的精髓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中小学阶段,读书是取得精神和智力成长的主要营养源。


    要有点平衡兼顾的意识


    看待读书问题,我们当老师的要有点平衡兼顾的意识,既要照顾考试升学等现实的利益,更要从长计议,着眼于给学生的终身学习做准备,为他们走向社会之后的发展,以及生活质量的提升打底子。


    讲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归根结底还是要读书。语文课要培养读书兴趣与习惯,把这当作头等大事。


    提升国民素质,提升中国软实力,改变中国生活风尚,要提倡读书。


    反思之一:语文课有没有引导读书的意识?是否有这方面的自觉?


    一个有水平的老师,会懂得一些必要的平衡,既面对高考中考,又竭力防止陷于题海战术。可以做到让学生考得好,但又学得不那么死板。如果一个学生阅读面广,视野开阔,语文素养一般也会比较高,考试也不会差到哪里。在班级中做点调查,看看你们的学生读书兴趣到底有多高,这方面是什么状态?这也是检查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指标。


    反思之二: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提升学生读书的兴趣,或者反过来,是否败坏读书的兴趣?


    精读课功能是什么?就是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的兴味。
    略读课,主要应当是学生自己去读,把在精读课中学到的方法,拿到略读课中去实践、尝试、体会,很多情况下,是自主性的泛读。扣得很细,就如同手术解剖。这会带来很严重的弊端。


    课型没有变化,没有节奏,全都处理成精读精讲,基本样式不变,反复进行,学生会腻味,也就没有读书学习的兴趣。这种“细”要有意义,意义就是指向学生读书的兴趣,并要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而不能只是为了考试,陷于题海战术。起码这两方面都要兼顾一点,别走极端。为了考试,把课讲得非常精细琐碎,而且千篇一律,面目可憎,那就扼杀了学生读书的兴趣了。


    部编教材三位一体结构:
    ──精读改为“教读”,略读改为“自读”。
    ──建构“教读”“自读”“课外阅读”。
    ──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


    反思之三:阅读教学是否不教或少教读书的方法?这样的语文课是否很失败?


    上了那么多课,做了那么多题,考了那么多试,但我们的许多学生还是不会读书,


    特别是不会完整地读一本书。一定要把读书方法与能力的训练,纳入到教学安排之中,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除了精读,还有浏览、猜读、跳读、群读,等等,都需要给具体方法。


    课标要求:从小学高年段开始,要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一堂课下来,有把握得住的“干货”。


    学生为何不喜欢语文课?
    可能跟课所设置的程序太多,老是重复,又嚼得太细,是有关系的。我们讲课不能只考虑设计的如何周全漂亮,一定要让学生有兴趣,能投入,有获益。
    反思之四:我们的阅读教学观念,是否应当更新?


    “不动笔墨不看书”,一定情况下是可以要求的,但又不能规定学生凡是读书都必须做笔记写文章;阅读教学可以也应当和写作有联系,但不等于凡是阅读全都指向写作。


    因为如果这样去强硬要求,就会变成束缚,导致扼杀读书兴趣。我们今后讲“不动笔墨不看书”,最好限定在一定的语境之中。


    “好读书不求甚解”。
    这不一定就不好。是读书的一种常态,不必苛求。很多时候都是这样读书的。提倡有条件的都实行海量阅读。我现在特别赞成,让中小学生“海量阅读”。


    山东潍坊韩兴娥:“读一本书和读很多书是不一样的”。这对当下那种文摘式、快餐式、拼贴式的阅读,以及这些阅读所造成的思维能力的弱化,有针砭的意义。


    学会“连滚带爬”地读。


    更新我们的阅读教学理念,提倡大量的课外阅读,学会“连滚带爬”地读。
    不要每一本书都那么抠字眼,不一定全都要精读,要容许有相当部分的书是“连滚带爬”地读的,否则就很难有阅读面,也很难培养起阅读兴趣来。


    反思之五:课外阅读是否纳入了教学计划?


    “课标”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以“课标”精神理解阅读教学,应当有新的思路,那就是:让语文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课堂阅读教学往课外阅读伸展,让课堂内外的阅读教学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联成一体。


    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大量”,主要就是课外阅读,而不是现在常见的反复做题,也不限于课堂教学。现在是网络时代,学生大量接触网络,当然也是一种阅读,但容易浮光掠影,思维碎片化,浅化,所以提倡多读书,还要加上“读整本的书”,这还可以磨磨性子,养成好的习惯与学风。


    “课标”对九年的课外阅读量专门做了规定: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需要有相应的教学计划,根据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安排适当的课外阅读,注意循序渐进,逐级增加阅读量与阅读难度,体现教学的梯度。第一学段,小学低年段,“课标”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


    反对盲目提倡“读经”,现在有些学校和家长一味搞“提前量”,在小学低年段甚至学前班就要孩子们“读经”,是不合适的。到第二学段,小学三四年级,“课标”开始重视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根据这个学段学生的阅读心理特点,学生喜欢具有生动形象、故事性较强的作品。第三学段,“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对阅读的水平也提出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从小学高年段开始,要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阅读教学评价的建议,不只是课堂教学的,也适合课外阅读。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注意收集、积累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发展的资料,可采用成长记录袋等各种方式,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


    让学生有选择,有自由度,不断拓展阅读空间


    从中考或者高考的情况看,凡是形成了阅读习惯的学生,都是课外阅读量大、知识面广,读过很多“闲书”的,这一部分学生思想一般比较活跃,整体素质也高,他们往往也能在考试中名列前茅;而那些只熟习教材和教辅,课外阅读“闲书”少,没有阅读习惯,即使考试成绩不错,视野都比较窄,思路也不太开展,往往是高分低能。


    所以,在应试教育还不可能完全取消的情况下,最好还是要兼顾一些,让学生适当保留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使他们的爱好与潜力能在相对宽松的个性化阅读中发展。阅读面宽了,思维开阔了,素养高了,反过来也是有利于考试拿到好成绩的。


    反思之六:老师是否知道学生的阅读兴趣?


    现在的小学生喜欢读些什么?举出一些被他们热捧的书来看吧:
    《植物大战僵尸》《怪物大师》《神奇校车》《查理九世》《笑猫日记》《淘气包马小跳》《男生日记》《女生日记》,以及漫画杂志《幽默大师》《爆笑校园》《阿衰》,等等。


读书其实是个人化的事情,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性情,甚至男生和女士,各自的读书兴趣可能都会有所不同。


    闲书读得多了,对阅读能力肯定也有很大帮助,他们读书的习惯养成了,阅读和欣赏水平也会提高。经典和青少年是会有些隔膜的,而且不一定喜欢。怎么办?只能慢慢引导,不能强制。其实孩子们成长过程,不同年龄段会有不同的兴趣,他们会自我调整,自我塑造。


    尊重学生的语文生活


    语文课一定要高度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重视并能多少进入学生的语文生活。


    阅读教学,甚至整个语文教学,都要高度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反思之七:读书的情况是否在评价考试中得以体现?


    语文教学的效果好不好,不止是看课内,或考试,很大程度上要看课外,看是否培养了阅读的兴趣与习惯。


    现今有些地区中考或者高考,也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的阅读面与知识面,有些题出得较活,光是读教材教辅,是难于完成的。这对课外阅读教学的推动就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
    二、是更加注重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非连续文本”。)
    三、有意识考查读书的情况,包括课外阅读、经典阅读、阅读面与阅读品味。
        四川高考语文试题:
    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形象大卫•科波菲尔中任选一人,用二三百字去续写下面的话:“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能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苦难带给人生的意义。”


    上语文课,要有培养读书兴趣这个意识,把读书当作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要注意教学方式上对于读书兴趣的培养;语文课要教给学生读书包括读课外书的方法;一些传统的阅读教学观念需要适当更新;要鼓励读闲书,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在评价考试中体现对读书的重视。语文课不要滥用多媒体。不断穿插使用多媒体,虽然很直观,可是把课文讲解与阅读切割得零碎了。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了各种画面、音响与文字,目迷五色,课堂好像活跃了,可是学生的阅读被挤压了,文字的感受与想象给干扰了,语文课非常看重的语感也被放逐了。这样的多媒体对语文学习并没有好处。过多依赖多媒体,还会制约老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很多老师得了“百度依赖症”,什么都依赖网上给结论,有结论没过程,思想容易碎片化、拼贴化。


    语文教师必须是“读书种子”


    “前日有杂志采访我,问:孩子们都不太喜欢读书,怎么培养兴趣?答:家长自己爱读书,孩子自然也对书有兴趣。父母成天打麻将看电视聊大天,家里完全没有读书的气氛,怎么可能要求孩子读书?在孩子的教育上,父母的言传身教是第一位的。如果能让孩子从小养成读书习惯,加上阳光性格,比考上好学校更重要。”


    “职业性阅读”
    语文老师要养成读书的良性生活方式。如果老师自己不是“读书种子",你的学生就很少可能会喜欢读书。


    要把当小学老师作为“志业”
    教师是稳定的职业,是创造性的职业,一定会重新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职业”有持久的热情,又有长远的目光,那就是“志业”了,和纯粹赚钱谋生的心境不一样了。


    应当少抱怨,懂平衡
    当前课程改革有许多新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实施起来都有困难,但还得补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去尝试,推进,做一点是一点。


    要有块精神“自留地”
    “在状态中”,还能帮助抵制职业性疲倦。最好的老师都不会满足于当一个“教书匠”的。


    多读书,增学养,求发展
    重要的是在整体素质提升方面下功夫,在志向和事业心方面下功夫,要培养专业兴趣与专业敏感,拓宽视野,不断更新知识。


    专业发展是人生事业的发展的一部分,要有一点理想主义。
    语文课要把读书当作头等大事。老师先当好“读书种子”。



拓展阅读


温儒敏:用“连滚带爬”的读法培养阅读兴趣


读书是一个很私密的事,是很个人化的一个事,照理说不应该有一个统一的书目。我记得好像是周作人说过,最不应该给别人看的就是自己的书房,一看到这个人的书房就知道这个人大致上是什么样子,他主要是对于文人来说的。一般的学生,还没有喜欢上读书的人,我想给他一个书目还是必要的。朱先生、新阅读研究所、李希贵老师还有他们的团队推出这个书目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事,甚至可以说是有功德的事情。因为现在中国读书的状况很不好,所以我们如何提供一个书目,起码有一个范围,大家可以在这里面选择,这是很好的一个事情。

我看了一下你们编的这套书目,我觉得很好,特别是有些部分是有创意的,比如说你们有基本书目,有推荐书目,这个设计得很好,这样就有一个弹性。另外范围也比较广,我是很赞成的。现在因为当代社会我们时代的要求不一样,我们不能光读文学的书,虽然小学生、初中生文学多一点,但是到了高中以后,我们不能光读文学。文学是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但是还要读其他社科的、人文的、科学的各个方面的书。所以你们这个书目能够照顾到其他一些范围,我觉得也是很重要的。

现在一个问题,朱先生和李校长大家一起来讨论,我想书目出来很好,也会有助于推动读书的风气,现在怎么能够让它跟教学相结合?刚才顾之川也说到了这个事情,这是一个很难的事情。现在我们语文教学怎么能够利用这些书目做两件事?一是焕发兴趣,有书目他没有兴趣照样不读,怎么样让他有兴趣?起码你推荐了30本,他能够读3本就不错了,能够读上10本他的兴趣来了,怎么引起他的兴趣?这是我们语文教学里面没有解决的问题。再就是提供方法,现在我们的书目里面我看了一下,有些编得是不错的,提供了很多方法。但是大多数的推荐意见里面,对方法的提示是不够的。对中学生来说,这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一个兴趣,一个方法,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又有一个基本书目给他挑选,这样就好办了。现在我们中学语文、小学语文教学的状况不太好,不太好在哪里呢?大家都说应试教育,其实不完全是这样。

在应试教育下,我们同样也可以把学生教得比较活,教得有兴趣,不能把一切都推给应试教育。而应试教育又改变不了,那么怎么办?所以我们想以后新阅读研究所也可以在这方面下点功夫,除了做书目,倡导这个风气,帮助一线教师来改善他们的教学,激发兴趣,给予方法。现在中学生的语文教学基本上在方法和兴趣方面都注意不够,所以他所有的课本都是精读,主题思想、段落大意、生词等等。现在又搞了一个讨论,没有能够通过课文阅读的水平有所提高,口味有所改善。刚才顾老师提到,现在语文课照理说应该是有精讲,有泛读。但是你编教材如果编了20篇课文,里面有15篇是精读的,有5篇是泛读的,他可以把你所有的讲成面向考试的精读,那就没有味道了。现在孩子们为什么不喜欢读书?跟这个有关系。他所有都讲得那么精,讲得那么死,谁还有兴趣?

最近我在海淀区给高三的老师上了一堂课,我就跟他们讲,能不能教我们的高中生在两个小时之内读完15万字的一篇小说?所有的高中老师都轰动起来,他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我说你就没有教好,有些书就必须在两个小时之内完成,而且人大量的时间是泛读。但是恰巧我们现在不教这个,给你开的书单再好,他没有这个阅读面。所以我们提倡,现在应该把精读,泛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引申到课外,把我们课堂的语文生活和学生们课外的语文生活联系起来。现在老师不一定了解学生们的语文生活,你讲完了这一课,他下课之后开玩笑给你颠覆了。

前几天有一个家长送他的孩子到英国去留学 ,去之前到我家里玩,我问那个大小伙子平时读什么,他不太好意思,他说我上网阅读,他一本正经的书都不阅读,全部都是网上阅读小说。网上阅读也能提升阅读水平,但是口味是有问题的。我跟他说,网上阅读也好,但是网上百分之七八十都是垃圾,确实是这种情况,还是要读一些基本的书。

所以你们这个《中学生基础阅读书目》确实给中学生指定了一些最基本的东西,我觉得是很好的。目前中学生、小学生读书的状况不太好,小学比较好,到了初二是高峰,初二以后一路下滑,这是有统计数字的。现在高中生完整的读完几本书,除了教辅考试的书以外是很少的。到大学生也不乐观,现在大学生也读书,但是读的也是很不实用的书。现在我们成年人也读书,现在中国人读书非常实际。最近到我们老家广东去看了一下,我年轻的时候,50年代的新华书店现在还是那个样子。但是那个时候的新华书店还有一些世界原著各方面的书,现在一本书都没有,你想找一本托斯陀耶夫斯基的根本不可能,全部都是风水、算命、股票,还有什么怎么40岁当一个成功的男人,什么小女人情怀,大女人智慧,还有就是人脉设计,以前还有穿着就是生产力,现在搞八项规定,这样的书卖不出去了。我们现在中国人也在读书,白领也在读书,但是读的太浮躁了。不是说这些书完全不能读,但是主要读这些书,你想他的口味好在哪里?

现在我们中小学生的阅读除了我们教材教辅这方面,很重要的就是老师的阅读。你们有没有一个教师阅读的书目?现在教师阅读的情况比中学生还要糟糕,我说这个话是有道理的。他们主要是职业性阅读,什么叫职业性阅读呢?就是明天、后天就要上课了,或者下个月要评职称了,为了实现这些很实际的目标,现在赶紧阅读。除此之外,要有一种自由的阅读,枕头边上放一本书,随便翻一翻,这样的阅读很少。很多杂志比较多,现在很多中学教语文的老师,他读的杂志最多,一个是《读者》,这还算好的,《读者》办得不错,是应该给语文老师读的,作为素材是可以的。还有就是《知音》,我不是说《知音》不好,我也让我的研究生研究了一下,《知音》为什么影响这么大?就是一个阅读口味的问题。

我希望我们的新阅读研究所下一步能不能把这个研究学术的性质也推到前台。现在我们应该提倡读闲书,最近在商务印书馆他们有一个活动我没有去,给他写了一篇文章,就是提倡要读闲书。现在很多学校不要求学生读闲书的,我想你们十一学校肯定没有这样的情况,现在很多学校里面有,有些还要经过语文老师批准读什么书,他怎么可能有兴趣呢?还有我们很多观念现在是不对的,以前讲不动笔墨不看书,我看这要改一改,在一定状态下可以。但是所有书都不动笔墨不看书,累不累?还有所有阅读都要指向写作,累不累?这些都是观念的问题,太累的事我们都做不了,要求孩子们怎么做到呢?所以要研究这些问题,这是很实际的问题。

刚才我仔细翻看了一下咱们这个书目,编得很好,幼儿类编得是非常好的。我想防止了现在一种倾向,叫做学前教育小学化,幼儿阅读是有讲究的,他主要是亲子阅读,怎么样喜欢书,孩子们还不识字,怎么让他阅读?我们不要搞小学化,现在小学发展很厉害。最近我发现北京有些重点著名的小学,他采取了零水平,就是从头教起。那时候学校教育教的那一套完全没有用了,从头开始,这个很好,我赞成这个东西,所以我们幼儿的这套书目编得很好。初中的、高中的也可以,就是有些阅读的方法适当的教给他们。

举个例子,我现在提倡小学生、初中生要学会连滚带爬的读,不要每一本书都那么抠,没有连滚带爬的读肯定培养不了阅读兴趣。刚才周国平先生讲到阅读就是最初的恋爱,你恋爱搞得那么面目可憎他怎么恋爱?所以连滚带爬是可以的。我们想想,小时候我们读书都是连滚带爬,老师不怎么管。我记得我小学四五年级读《西游记》,很多字都不认识的,按照现代的语文教学说,你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我要查字典十次八次就没有兴趣了。就是要跳过去,要猜读,跳读,要浏览,要学这个,当然有一部分要精读。我那个时候读《西游记》,看到写风景的不看,看到诗词的不看,到妖怪的多看两下,一下子读完了,就有信心了,后来的小说,三侠武艺,七侠武艺都看了,也没有学坏。我们怎么找到方法,怎么激发兴趣是最重要的。

温儒敏:高考作文应该拥有更多思辨性

问:您一直提倡学生在应试教育中要坚持大量阅读,历年来有没有哪些高考命题给您印象深刻?

温儒敏:近几年来,高考语文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大大拓展,开始更加注重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甚至有意识地考察读书的情况,包括课外阅读、经典阅读、阅读面与阅读品味。比如,有很多省份的考题已经增加了涉及到课外阅读的考题。曾经有一年的浙江考题就让学生去分析《红楼梦》里的一段诗词,而且没有提到出处,假如没有阅读过《红楼梦》自然就不会回答。又比如,2014年江苏高考卷的阅读题《安娜之死》,如果之前阅读过《安娜卡列尼娜》这部经典,回答起来就会很轻松。

问:您是怎么看待阅读在语文考试中的作用?

温儒敏:实际上,从目前的高考情况来看,凡是平时形成阅读习惯的学生,由于课外阅读量大,知识面广,读过很多闲书,这部分学生思想一般比较活跃,整体素质也高,不少学生更容易在考试中名列前茅。因此我建议学生在兼顾好考试的情况下,适当保留多点自由阅读的空间。

阅读面宽了,思维自然更加开阔,从而达到提高素养的目的,反过来也有利于语文考试拿到好成绩。我刚才也提到,很多地区的考卷越来越重视学生的阅读面和知识面,有些考题出得很灵活,如果学生一头只栽到教材教辅中,是很难突破的。这就对课外阅读教学的推动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问:高考作文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热点,每年阅卷结束后,都会有奇文被网络热炒,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如何看待诗歌体作文受到限制?

温儒敏:语文是综合性的学科,有着非常强的社会性,大家都比较关心,而且都能发表意见,但是不能以网络的导向作为作文导向的依据,高考语文不能跟着网络走。在我看来,高考作文应该拥有更多思辨性,而不是堆砌名人名言、用典,尤其是近年来作文的“文艺腔”偏重,也得适当纠偏。而诗歌体作文在评判上比较容易陷入主观判断,因此我认为也不宜作为高考作文的文体。

问:您是怎么看待目前高考作文所占的比重的?

温儒敏:现在普遍地区的高考作文占分比重是60分,但有的地区已经占到70分,比如上海。但我认为不能再高了。因为从学理上来看,作文占比重应该重一点,因为作文体现了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从考试的角度来看,则是不能再高了,由于作文的评分渗透了一些主观的判断,如果作文占比再高的话,会影响到高考语文成绩的准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