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5倍于课本的“闲书”,孩子才能形成语文能力。
首页 > 教育心得

央视的朗读者节目火遍了大江南北。董卿在节目很动情地说到:朗读属于每一个人。总有一段文字影响你生命的成长,总有一个人在你生命中抹不去痕迹。

 

《朗读者》自开播以来,便圈粉无数,收视率极高,仿佛人人都愿成为一位闪光的“朗读者”,用声音传递文字的美,让生活变得多彩。


 

谈到朗读,离不开阅读。在阅读中积累深厚的文化涵养,在坚持朗读中感受文字的魅力,进而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

 

有专家研究证明:一个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只有达到课本的4-5倍的时候,才会形成语文能力。

 

在这个方面,特级教师窦桂梅堪为典范:她所带的一个班自小学一年级开始,至六年级毕业,学生积累了100多个寓言,200多条古今中外名言警句,300多首古今诗辞,1000多条成语,因此她的学生文笔流畅,出口成章。

 

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也就是说,多读书,不仅能使人变得视野开阔,知识丰富,而且还能使人具有远大的理想,执着的追求。

 

 

总之,一个人有了读书的习惯,他的一生才不会不感到寂寞,才会完成终身学习的任务,同时还会是一个不断提升自己,不断成长的人。相反,如果一个人没有读书的习惯,就会变成一个容易寂寞,容易烦躁,眼界不宽的人。
 

 
如何培养阅读习惯:别错过关键期

 

1935年,奥地利著名的生态学家、诺贝尔获得者洛伦兹经过发现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像小鸭、小鹅这类动物,总是喜欢在破壳的前两天追逐它第一次见到的活动的物体。比如:第一次见到的是母鹅,就追母鹅;第一次见到的是人,就追人,以为人就是自己的妈妈。并且这个习惯会长期保持。如果在这一两天内,将它与母鹅或人分开,那么过后,母鹅或人与小鹅再怎么接触,它也不会追逐母鹅或人了,这是由大脑的结构决定的。洛伦兹把这种现象叫“印刻现象”,把小鹅的这个时期,叫关键期。

 

 

众多“狼孩”“猪孩”的案例也说明了这一点,他们大多都是从8岁左右被人发现、解救,再由专业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施以专业的救治、矫正。但是,再好的教育条件,也没能使她们恢复“人性”,她们落下了“弱智”的终身残疾,原因就是错过了学习的“关键期”。


 

经过脑科学家的研究,发现自然界的所有动物,包括人,在大脑发育的过程中,都有一个发育计划时间表:在哪一个阶段哪些技能先发育,哪些技能后发育。如果家长抓住了这个大脑发育时间表,在孩子哪些大脑技能正在发育的高峰期,对孩子适时实施教育,则效果就要好的多。反之,错过了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再对孩子实施教育,效果就要差许多。

 

作为称职的父母,在教养自己的孩子时,就应该认识到关键期的作用,不错过孩子成长的每个关键期。把握住了“关键期”,教孩子才会就会事半功倍!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适合读哪些书?

 

许多家长给孩子买了书,发现孩子不爱看,就以为孩子不喜欢看课外书,诸不知有时原因不在孩子身上,而在家长自己身上。有可能是家长选的书不适合孩子看,二是选的书难度高于孩子的阅读水平。

 

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也不一样,专家认为:10至14岁的少年,心理结构逐渐趋向成熟和稳定,情感逐渐定向社会化,他们可以理解情感比较细腻,内蕴较为深厚的文学作品。但同时情绪上又很不稳定,精神上带有非常主观的倾向,自我意识发达,有了抽象思维能力,能够分析问题,批判地思考问题。因此,适合这一年龄阶段的少年读物,应该具备更深刻,更系统,更全面的教育内容。


最后,请问各年龄阶段的书,您选对了吗?

建议您参考快乐书童的各阶段科学均衡搭配的图书,3万多本上榜好书中摘得,涵盖历史、科学、艺术等方面,可谓是十分权威,趁着寒假读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