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阅读时巧用“推测”可助推大班绘本阅读
首页 > 教育心得
大班幼儿的思维已逐步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而带有抽象逻辑思维性质的推测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在大班绘本阅读活动中,教师借助推测策略引导幼儿推测故事发展,能使阅读充满挑战性和富有趣味性。 
  1 根据封面推测。有些绘本的封面往往涵盖了绘本故事中的一些主要人物或发展的情景,教师可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封面让幼儿初步想象和推测绘本故事中即将展开的故事,引起幼儿阅读绘本的兴趣。比如,绘本《不要再笑了,裘裘!》的封面,可以让幼儿猜测出正在笑的是裘裘,而在一旁看着它的是裘裘妈妈。但妈妈的表情为什么有些担忧呢?为什么不要再笑了呢?裘裘笑得多可爱啊!在阅读正文之前,我给幼儿提出这些推测性的问题以引起幼儿的阅读期待,从而帮助幼儿把握这个绘本故事的主要信息和宗旨。 
  2 根据书名推测。有些绘本的书名隐含着绘本故事的主要内容或部分内容,因而教师可引导幼儿根据书名来推测绘本故事内容。如绘本《一颗超级顽固的牙》,我让幼儿推测:“为什么书名是《一颗超级顽固的牙》,这颗牙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又如绘本《蛤蟆爷爷的秘诀》,我让幼儿推测:“蛤蟆爷爷的秘诀是什么?是做什么用的秘诀?” 
  3 根据物品推测。有些绘本书中的物品起着提示故事内容、引领故事情节、支撑故事发展等的作用。教师可充分挖掘这类物品的价值来引导幼儿推测绘本故事内容。比如,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中有“一个齿耙向上倒在地上的钉耙”,我让幼儿据此推测:“为什么地上会有一个钉耙,向下猛扑母鸡萝丝的狐狸会怎样呢?”又如,在指导大班幼儿阅读绘本《蛤蟆爷爷的秘诀》中,当翻到有“红红的野莓”那页时,我让幼儿推测:“这里有好多好多的红野莓啊,它们有什么作用?” 
  4 根据言行推测。绘本故事中的人物语言和行为往往蕴藏着故事发展的线索,教师可抓住绘本故事中人物的典型语言或关键行为来引导幼儿推测绘本故事的内容。比如,在大班绘本《小蛇要走了》阅读活动中,我的问题具体到小蛇和河马的动作、五官变化:“小蛇在干嘛?河马的嘴巴是张着还是闭着?嘴角呢?他心情如何?他们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为幼儿推测后续的故事内容埋下很好的伏笔。又如,在大班绘本《蛤蟆爷爷的秘诀》阅读活动中,小蛤蟆对爷爷说:“放过这个可怜的怪兽吧!”据此我提问:“爷爷并没有对怪兽做什么,但小蛤蟆为什么说让爷爷放过这个怪兽?小蛤蟆接下来会说什么呢?”由于小蛤蟆接下来要说的话是将故事推向高潮的关键,因而让幼儿进行推测能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 
  5 根据人物推测。绘本画面上的人物往往具有推动故事发展、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渲染和丰富故事情节等作用。教师可充分挖掘这些人物的价值来引导幼儿推测绘本故事内容。比如,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画面上有两只青蛙、一只鸟,我让幼儿推测:“作者为什么画石上的青蛙和树上的小鸟,它们有什么作用?”通过欣赏“狐狸跌进池塘里”那页画面,幼儿明白了:青蛙和小鸟的四散逃开是为了渲染跌进池塘里的狐狸有多么的狼狈不堪。又如。绘本《彩虹的尽头》中的松鼠、鸭妈妈、兔子爷爷等人物的陆续呈现都是为了向獾和狐狸讲明“宝贝”的含义来服务的。因此,在向幼儿讲了松鼠的宝贝是食物后,当画面上出现了鸭妈妈时,我让幼儿推测:“鸭妈妈的宝贝是什么呢?”以引导幼儿思考后续的故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