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与阅读逗着玩
首页 > 教育心得

俄国作家尤里·邦达列夫说过:谁要是没有被一本好书俘虏过,那将是最大的遗憾。一本好书,一段美丽的文字,有时真能够使我们的灵魂因幸福而颤栗。可是,在我们这个喧嚣的时代,还有多少人能坚持“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的状态呢?承载着知识薪火相传、道德引领提升责任的教师群体,他们的阅读又处于怎样的境地呢?不是全部,却是相当的人群在和阅读逗着玩。



其一曰“不读”。快节奏的生活催生了快餐文化,当今社会患上了集体“不读症”。电视、网络等声色兼备的媒体为人们提供了娱乐的渠道和大量的信息,人们谈论的是股票行情、全民选秀、八卦新闻,正儿八经读书被看作是“迂腐”和“不合时宜”,教师群体也不例外。许多教师每天闻鸡起床,“眼睛一睁,忙到熄灯”,应试排名、末位淘汰等生存压力让他们终日陷于忙忙碌碌之中,围着学生转、围着习题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自己教书匠的角色。长时间如此,教师的视角和思维空间都变得狭窄起来。凭着死抠课本和课堂灌输,学生就能获得好分数,就能被称作好教师,他们又有什么理由非读书不可呢?

其二曰“浅阅读”。浅阅读依然是目前社会的通病。浮躁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而大肆蔓延,人们很少能够拥有大块的空闲时间,阅读成了“读图”和浏览,阅读的功能也退化成了单一的娱乐和消遣。许多教师闲暇时间所阅读的,是大街小巷报刊亭内的报纸和时尚杂志,或者是武侠、言情,或者是戏说秘史,或者是成功秘诀,或者是心灵鸡汤等类书籍。一些怡情养性的好书,一些有分量、有深度的名著和教育教学专著,需要一定的阅读品味,也需要安闲沉静的心境和一定的思考识记,却鲜有教师问津。一些教师的阅读所追求的,不是与作者心灵的沟通和契合,不是对世界的感应和回答,也不是读者自身情感的满足和精神世界的提升。浅阅读直接造成了教师精神的贫乏和知识结构更新的停滞,教师缺少有价值的实践和理性反思的能力,在终日忙忙碌碌中形成了读书和实践均不到位的恶性循环。

其三曰“功利阅读”。教师的功利阅读存在着这样几种倾向:一是做着专业的教书匠,只读教材、教参和教辅。教师反复揣摩教参,将教材钻研得既深且透,把这几本书看得滚瓜烂熟。教给学生的,也只是那一册册的教材。这些教师读书只是为了学生最终的考试成绩。二是只读考试书。作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教师的学历进修、各项技能测试(普通话考级、英语口语过关、信息技术应用测试)、新课程培训等教师在岗培训、考试层出不穷。许多教师心无旁骛,读书只为自己的各项考试过关。三是只为写论文而读书。一些教师为了撰写教育教学论文,临时找一些教育书籍恶补或者在一堆书籍中东拼西凑来完成,读书只为应景和实用。

育人者理应是个阅读先行者,教师首先应该做个杂家,不必拘泥于专业书。通过这些书籍,能超越时空和这些智者进行心灵的沟通和思想的碰撞,从而扩大自己的生活视野,提升人生境界,进而舒展学生的心灵,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这难道不是为人师者的一大快事吗!

作为提高的手段也好,作为休闲的方式也罢,不管读哪种类型的书籍,都是文化的浸染,都是有价值的。不要刻意追求量的积累,也不必强迫自己去读多少寡头论文。切切实实读一些有用的、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遇到读不下去的,跳开来,过后再说。看过一位语文教育专家下的定义,他将阅读分为享受阅读(也叫兴趣阅读)和目的阅读两种。当然,目的阅读也可以有兴趣,因为许多教育专家的东西能够解惑。困扰你的教育问题在大师的点拨下豁然开朗,你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愉悦。另外,享受阅读也可以有目的,只要阅读的书籍有一定的品位,阅读者的自身素养肯定会在阅读中获得提高。享受阅读与目的阅读的合一,是阅读的理想状态。

《中国教育报》2007年10月16日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