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探索
首页 > 教育心得

国内外众多的研究表明,3~8岁是人的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如果能养成“爱阅读、会阅读”的良好习惯,形成自主阅读的能力,就能为幼儿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阅读基础。由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把幼儿早期阅读的要求纳入了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提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它多种形式,引发幼儿对图书、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这充分说明早期阅读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那么,什么是自主阅读能力呢?我们所说的幼儿自主阅读,决不是指幼儿认识了一些字可以自己阅读的意思。幼儿的阅读大多是一种图形的阅读,情感的“乐”读,是幼儿凭借色彩、图形、成人的语言以及文字来理解以图画为主的幼儿读物的所有活动,是孩子在没有获得全部文字的情况下就开始阅读的能力。它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对应能力。幼儿特别喜欢图文并茂或以图为主的儿童读物,阅读时幼儿从图转换到口头语言再对应到书面语言,必须要调动自己原有的语言经验,并将之与文字对应起来。其次,书面语言的视觉感知辨别能力。视觉感知是每一个阅读者阅读学习的重要方式。在学前阶段,幼儿会在阅读过程中了解文字的作用,对文字符号产生兴趣和探究愿望,从而增强对文字有别于其它符号的敏感性。第三,成为流畅阅读者的策略预备能力。如果幼儿在阅读中能逐步养成诸如:预期、质疑、假设等元认知的初步技能,就能为将来成为流畅的阅读者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培养幼儿自主阅读能力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策略。 

一、 创设丰富多彩的阅读环境激发幼儿阅读兴趣 
        
创设含有丰富阅读信息的教育环境,不仅能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还能引发幼儿的主动探索与发现。教师应以开放的态度与幼儿一起协商,创设有系统的、安全的、层次分明的阅读环境,激励幼儿主动的、愉快的、持续的进行阅读活动。 
        
(一)增设开心阅读屋 
        
阅读屋选择在班级相对安静的区域,设置便于取放的图书架,提供大量的根据年龄特点的幼儿阅读材料,另外还提供一些舒适的软垫、轻柔的软纱围隔等等,营造一个温馨的环境。让幼儿能利用一日活动的各衔接环节(如早上来园、餐点后、离园前等时间)随时可以接触图书。幼儿可以和同伴一起坐下来阅读,来获得认同、接纳,借鉴同伴的阅读经验。阅读屋是开放的,幼儿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取放,教师要引导幼儿带着目的、带着问题去看书,帮助幼儿克服胡乱翻书的习惯;阅读屋里的图书投放也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如具有画面形象大、图中的主要人物为一到三个的以及动物类的图书,放在小、中班,而大班则要选单页多幅的、连续性、故事性、科技类的图书;教师还要留心观察幼儿的阅读情况,从阅读屋中选择一些图书读给幼儿听,在教师有意识的影响下提高幼儿对图书的兴趣。在阅读屋内除了图书外,还要有些其它材料,如纸、笔等各种文具来支持幼儿反映他们自己的经验和生活,让他们自己学着书上的标记、符号、文字、绘画尝试制作图书,并对幼儿有创造性的画、涂、写给予肯定和鼓励。 
        
(二)开辟新闻发布墙 
        
让幼儿在浸润性的文字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可最大限度地发挥无意识注意的作用,积累阅读经验。教师可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在他们的生活用品、活动区中、出入口处使用幼儿理解的标记、符号、文字或句子,让幼儿逐步了解文字符号的实际意义。教师还可以结合本班幼儿中发生的好人好事,或幼儿在电视节目、周围环境中听到的、看到的,令他们感到新鲜有趣的事,在幼儿认识字的范围内,编写一些儿歌、小短文、小故事,放进新闻发布墙中供幼儿阅读,因读到的都是幼儿和同伴身边发生的事,能激发他们强烈的阅读兴趣。大班下学期的孩子还可以让他们尝试编辑班级小报活动,在教师的帮助下让幼儿了解小报的特点,鼓励全班幼儿共同创编一份小报,从小报的名称、内容、编排装饰、绘画都让幼儿自主操作、自主商量决定。编排后张贴展示在班级新闻墙中供幼儿自由阅读。 

二、 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促进幼儿自主阅读能力的形成 
        
幼儿自主阅读能力的形成,除了引导幼儿热爱阅读,了解书面语言的意义以外,还必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阅读能力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的阅读进行系统的指导,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使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获得发展。 
        
(一)开展专门的集体阅读教学活动 
        
在幼儿园里的集体阅读教学活动可以针对不同年龄阶段进行不同的活动形式,以下三种形式是我们经常采用的。 
        
1. 感知——体验式阅读。 
        
感知——体验式阅读,是幼儿在聆听教师讲解图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观察画面,指认对应内容,理解书面语言,经过师生共同分析,再由幼儿理解想象,最终学习表述的一种阅读形式。有利于幼儿积累阅读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适宜于难度较大的教材内容,宜在中大班实施。如大班阅读《狐狸和乌鸦》,出示狐狸、乌鸦的图片,引导幼儿猜想,它们俩在一起,会发生什么故事,老师再讲故事,让幼儿与自己的猜想对照、比较,再倾听故事、看图片、理解图片内容,通过讨论理解图片内容后,根据图片内容再进行讲述。 
        
2. 感知——探索式阅读。 
        
感知——探索式阅读偏重于教师导入,让幼儿发现,是幼儿在教师提供的有关阅读内容主要线索的基础上,通过指认、讨论理解内容,从而发展幼儿阅读中的思维、想象、观察表达力,培养幼儿独立、自信的良好个性品质,适宜于难度适中的中大班教材。教师通过“导读引入”或“定向设疑”创设认知冲突,使幼儿在问题情景中产生兴趣、求知欲,以此引导着幼儿去观察图书,发现问题。问题——兴趣——问题,如此相互激发,可使整个教学活动趣味横生。如《会打喷嚏的帽子》,“为什么叫会打喷嚏的帽子”——“为什么帽子会打喷嚏”——“帽子到底是怎么打喷嚏的”,层层设置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讨论、解疑。原来是偷帽子的老鼠将尾巴伸到爷爷的鼻孔里,帽子下面的爷爷打喷嚏了。 
        
3. 感知—分享式阅读。 
        
感知—分享式阅读强调在过程中重视儿童的自主提问和自主参与,在教师和幼儿一起阅读有趣的图书后,教师可以帮助幼儿认识书上的文字和口头语言的对应关系,并且在读的过程中进行认读文字和初步的尝试讲述。教师和幼儿一起阅读,创造了教师带领幼儿阅读,指导幼儿阅读的条件。可以和幼儿平行阅读,即共读一本书,也可以人手一册图书来阅读。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设想,将要求幼儿掌握的书面语言信息,突出到阅读的过程中去,教师可采用点画讲解,点读文字等方式帮助幼儿理解阅读内容并正确掌握书面语言的信息。 
        
(二)渗透于其他教学活动的阅读教育 
        
阅读活动,是一个整合的教育过程,在各种整合的阅读环境中,幼儿不再单纯地为学说话而学说话,为阅读而阅读,成了主动探求并积极参与的创造者。 
        
1. 渗透于科学活动的阅读教育。 
        
在中大班的科学活动中,记录表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渗透于科学活动的阅读教育就可以从记录开始来渗透阅读。幼儿早期阅读的本质特征表现为幼儿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为了真实生活的目的而与书面语言进行互动,主动寻求或建构意义的过程。如在《磁铁》这一科学活动中主要的知识目标为:了解磁铁只吸铁制品的特性。活动中多数教师会提供各种材料让幼儿操作、探索比较发现磁铁的性质。如果这时将操作记录表提供给幼儿,孩子们会根据表格的要求,将能被吸起来的物品画在“√”的格子里,不能被吸起来的画在“ ×”的格里,符号“√”和“ ×”的实际意义在运用中得到明确的感知、理解。同时,孩子们会自己创造一种语言——一种让人家看得懂的符号,往往孩子们是用绘画的形式完成这个步骤的。这种最初用书面形式传递信息的过程会慢慢由真正抽象的文字符号代替。但是这种最初的方式让孩子把符号与口语之间建立了内在的联系。 
        
2. 渗透于数学活动的阅读教育。 
       
“统计”这个词,如今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经常被提及,在幼儿园中的统计是简单的、粗浅的。如在游戏比谁赢,赢一次就画一条线或画一个图形,最后点数谁的线条或图形的多。这些活动在幼儿园很容易开展。有时就在小组活动里,给小朋友每人发一张当地的晚报让幼儿自己设计符号区分彩色的图片和黑白的图片,如用圆形和方形来做标记,几个圆就拿几个圆的卡片,方的也一样,最后放在一起比哪个多。循序渐进的将阅读教育融入其中,也使阅读变得有实际意义——看得快又看到多,这样就能赢过同伴。 
        
3. 渗透于社会活动的阅读教育。 
        
社会活动是语言学习与生活活动相结合的好途径,在社会活动中能模拟现实生活的语言情景。如书信活动,就是提取生活中的一个片段放进课堂,明确的、针对性的让幼儿明白将文字写在纸上寄出后可以和对方交流想法。在公路路标的活动中,孩子们通过交通警察的游戏,慢慢发现有的地方没有交通警察,车辆也很遵守交通规则,好奇引发他们去观察,结果发现路边有路牌“禁止拐弯”、“停车”,于是在游戏中他们也运用路牌。文字和符号的信息存储功能让他们明白,路牌会给人指示不用交警站在路口天天指挥。 
        
(三)提升幼儿阅读经验的综合活动 
        
当幼儿积累了一定的阅读经验之后,开展形式多样的、有利于幼儿提升阅读经验、习得阅读技能的综合活动,对幼儿自主阅读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 
        
1. 排图活动。 
        
教师为幼儿提供一套打乱顺序的图片,鼓励幼儿在看懂每幅图意的基础上,根据故事内在的逻辑规律,结合自己的理解、分析将图片按序排列,并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说明其理由,发展幼儿的有序思维能力。 
        
2. 图书制作活动。 
        
我们鼓励幼儿把自己听到的或创编的故事画成一幅一幅的画,或从废旧的图画书上剪下自己需要的图片,贴在一张张白纸上,画上背景成为一幅完整的画。幼儿根据画面口述故事,由教师或家长帮助配上简洁的文字,加上封底、封面,装订成册。同伴间相互介绍、交流自己的作品,不仅培养了幼儿语言符号的转换能力,还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思维。 
        
3. 小喇叭广播活动。 
        
优美的儿歌、精彩的故事是幼儿最喜欢的,是提高幼儿对语音、语法及汉字的敏感性,发展幼儿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良好载体。小喇叭活动让幼儿把自己习得的儿歌、故事以自己最喜欢的表现方式向同伴展示,如边表演边讲故事,配上音乐讲故事,和好朋友分角色同讲一个故事等等。教师可采取让幼儿自愿报名的形式,鼓励幼儿踊跃参加小喇叭活动,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充分发挥家长在幼儿自主阅读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培养幼儿自主阅读能力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成的。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一言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家庭环境和父母的阅读习惯对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是我们取得教育成功的必要途径。 
        
(一) 加强沟通达成共识 
        
通过家长会、板报、家教咨询、幼儿园活动开放日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早期阅读理念,让家长明白早期阅读不等于早期识字,重要的是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逐步形成自主阅读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家长知道每天抽一点时间和孩子一起看书、朗读和写字是非常必要的,它能使幼儿有机会观察成人是怎样看书和写字的,能给幼儿树立榜样,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二)开设资源屋,鼓励家长借阅 
        
看图书、讲故事是幼儿最喜欢的文学形式,也是培养幼儿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好体裁,同时也是家长常用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因此,我们在班级创设资源屋,提供大量图书,形成轮流传阅制度,鼓励家长轮流借阅,充分利用家长和孩子一对一的有利条件,培养幼儿早期阅读的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形成将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对应起来的能力,提高幼儿对语音、语法、汉字的敏感性。 
        
(三)亲子阅读 快乐成长 
        
举办家园亲子活动时,我们向家长介绍了先玩后读法、边看边读法、图文对应法、鼓励表达法等多种引导幼儿阅读的方法,并鼓励家长尝试以下做法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阅读。 
        
1. 引导孩子看画面,促进幼儿正确观察。 
        
父母用手指随故事情节在画面上移动,随时提出一些让幼儿观察的问题:“小明刚才是穿这件衣服吗,什么时候换的?”“这只小猴是刚才的那一只吗?”等等,多提问一些故事以外的内容有助于幼儿观察力的提高,可以为幼儿独立阅读奠定基础。 
        
2. 经常为孩子朗读故事,培养幼儿认真倾听。 
        
每天都能利用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为幼儿朗读故事,父母在朗读时应咬字清晰,语调抑扬顿挫具有感染力,不必完全照搬书中的文字,可根据故事适当增添一些象声词或形容词,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 
        
3. 适时停顿,启发幼儿思考 
        
当幼儿不理解故事情节时,家长先不直接告知答案,而是让幼儿充分地想象,再把故事结果告诉他们。可让幼儿尝试给故事编结尾,甚至有时让幼儿认为自己编的故事结尾要胜于故事原来的结尾,鼓励幼儿大胆想象,为幼儿的创新思维发展提供条件。 
        
4. 交流心得,提高幼儿辨析能力 
        
故事告一段落或讲完一个故事后,应及时与幼儿一起交谈,以幼儿说为主,家长认真倾听,及时引导幼儿根据故事主题围绕自身周围的生活谈谈自己的想法,交谈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加强语言的条理性和概括性,对故事中的人物进行正确的评价,逐渐提高幼儿的辨别分析能力。 
        
5. 鼓励在先,快乐阅读。 
        
对于幼儿的点滴进步,家长要及时作出积极的反应,如赞扬、点头、微笑、亲切的抚摸、夸张的拥抱等。这种正面强化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自尊、自信,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自豪和满足,使阅读变成幼儿自发的喜爱的活动,培养幼儿的兴趣和专注力,发展幼儿的自主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