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阅读,我们应该怎么做?
首页 > 行业资讯

阅读如何走进孩子的内心

在推广少儿阅读的过程中,培养阅读兴趣是重中之重,否则一本好书即便摆上孩子的书桌,也无法走进他们的内心。“不阅读的童年是灰暗的,被动阅读的童年同样没有光亮”,推行少儿阅读时,老师、家长和孩子共同面对的第一困境就是很多孩子对阅读没有产生兴趣。因此,如何让阅读成为生命的渴望,成为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盏明灯,这是少儿阅读推广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阅读兴趣的培养应从早期阅读阶段着手,尤其需要家长适当地与孩子进行共读,这是亲子之间情感交流、思想沟通、帮助孩子塑造健康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捷径。很多父母能够做到在孩子学龄前进行绘本的亲子共读,但等孩子踏进校门、识字以后,家长们的心态慢慢出现转变,开始更多地让孩子“独立自主”地读书。“止于绘本”的亲子阅读与家长的缺席,会让很多孩子难以甄别图书市场中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少儿读物,进而影响孩子在青少年阶段养成良好的阅读品位。“90后”作家常笑予则将少儿阅读生动地比作学习“骑自行车”的过程,她认为,孩子们在最初的阅读阶段需要家长或者老师带领入门,告诉他们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注意事项,可以用“扶着车后座”的方法帮助他们练习,但最终要教会孩子如何养成阅读习惯,独自骑行在书籍的原野上。

当孩子们从家庭走入校园,就需要教师能够为儿童阅读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语文教师的引领和阅读大纲的量化会极大地助益儿童阅读活动落到实处,但如果阅读与学习行为等同,势必会伴随一定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以目前可见的阅读检测题为例,许多问题的设计形式单调、答案刻板僵化,无法达成深入的阅读交互与个性化的阅读理解,久而久之,无疑会冲淡阅读行为本应有的乐趣。因此,应该科学有效地发挥家长、教师的成人阅读引路作用,建立与作品、儿童读者之间良性的呼应与互动,这样才能够引导儿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形成伴随终生的阅读兴趣。



“分级阅读”的意义

少儿阅读的主体是不同年龄段的少年儿童,为不同年龄层次、心理状态、知识水平的孩子们制定不同的阅读建议和推荐读物,是少儿阅读进程中需要重视和解决的具体问题。

从童书出版的角度推行儿童分级阅读,可以部分地保障儿童阅读的合理性和普适性。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一方面要选择适合自己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的图书,一方面要“不挑食”地对不同分类的读物都有所涉猎。出版方可以通过对图书的内容、字数、形态等方面的设计把控,为不同年龄层次的孩子们打造适合他们口味的儿童读物。

推行童书分级阅读,很有助于改善儿童出版和阅读的纷乱现状。从理想的角度看,一种科学、有效的童书公共分级制度的建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各个年龄段儿童阅读环境的适宜性。但分级不是立法,阅读也不存在强制,要保障孩子阅读的质量,根本还是要靠提升父母、教师等相关人群的童书素养,并通过对儿童开展有效的阅读指导,使那些好的童书能够尽可能多地进入他们的阅读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