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高效阅读的方法
首页 > 行业资讯
新课改推行以来,我们通过考试成绩以外的多种渠道去综合评价学生,阅读能力作为语文学科的一项重要的基础素质,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未来语文教学所追求的一个新方向。

一、向学生介绍阅读的价值与功能

曾在出版社工作过的我,对于阅读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我结合自己心理学的专业背景,经常在学校为师生开设一些阅读讲座,取得了一定的收效。其实我们平常接触到的学习,阅读与写作三件事情,不但是三种行为,更是三种心理疗法。为什么这么说?就学习而言,学习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学习结果,有的结果激励学生继续学习,获得了自信体验与生存经验,有的结果不尽如人意,会磨练人的意志品质,当然也有的人会感到气馁最终选择放弃;就阅读而言,阅读本身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也是一种人内交流,然而与人际交流的区别是,阅读没有人际压力。我们赞成或批判作者,在她的言语上指指点点都不会得到驳斥,有种“背后说闲话”的快感——从这个角度来说,阅读会给人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另外,《道德经》有“静胜躁”之语,读书恰恰是调节情绪的大好方法。写作则更是成本最低的心理治疗了,写作和前者相比高在它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创造的过程中自然会锻炼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各种心理过程,它的生成会使人产生一种很强烈的成就感,就像爱迪生发现了钨丝,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二、阅读的方法。

阅读很难吗?对于有阅读障碍或学习障碍的人来说,是很难的,他们的难点在于他们的意识与行为不能达到和谐一致,简单来说,他们的意识无法支配他们的阅读行为。对于简单的翻书、逐字阅读等动作,正常人会轻易做到,而这些人群却不能顺利完成。但可以说真正具有阅读障碍的人是少数,大部分人仍然是缺乏有效的文字阅读方法。

1、重复阅读法。

书读三遍,其义自现。我给学生们讲过我的例子,我说我是学社会学的,而后对心理学感兴趣了。但是自己是个门外汉怎么办?最简单的入门方法就是读《心理学的历史》,这本书我读了4遍,终于觉得自己有点心理学的常识了。第1遍的时候,记住点儿人名,都说很多历史上的大人物做到“过目不忘”,我是做不到;第2遍的时候,隐隐约约记住点历史事件;第3遍的时候,有了整体的框架,牢记住了时间轴;第4遍的时候重点时期对应重点人物,重点人物对应重点观点,重点观点对应重点贡献。

2、对比阅读法。

我在读《心理学的历史》的时候,我又选择了一本书作为“对比材料”,我当时选的是申荷永老师的《理解心理学》。一个是西方的大师,一个是东方的大师;一个是历史的的结构,一个是流派的结构。我在阅读时候互相比照,看看他们之间到底有没有说法不一的现象,就像找茬的顽童一般,当然也看到了补充,其实对比阅读,不是在验证,而是在加深记忆。今天早上还和申老师聊天,我说您是我的心理学启蒙老师,这话一点也不假。

3、文化阅读法。

一个人学习好,阅读好,写作好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经验丰富,而经验丰富的另外一种说法叫做有文化。我们举个例子,当中国人在文章中提到蝙蝠之后,后面会出现什么内容呢?小孩子也许会害怕,但是大人们一定是笑逐颜开,因为蝙蝠是“福”之兆;当外国人在文章中提到蝙蝠之后,会出现什么样的场景呢、人们会很讨厌,因为西方人把蝙蝠当作吸血鬼的化身。换句话说,你想读好一篇文章,你是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否则你的阅读效率一定很低。我把这种通过文化而提高阅读或沟通效率的活动叫做“文化联想”。缺乏文化联想的人学习会差,沟通会差,阅读会差,写作会差,这是因为文化是大家的一种共识,简言之,大家都认这个符号。文化在哪里?文化如宝藏在昨天,今天如沙尘将它埋葬。

4、词性阅读法

也许你会说这些都是抽象的,如何短期提到学生的应试阅读成绩呢?这种提法就显得很没有“文化”,因为阅读、写作抑或是学习没有短时间内就可以突破的,坚持重复阅读、对比阅读与文化阅读一定会有收获。

第一步,通读

第二步,找名词。一篇文章一定有一个主题,或者说有一个主角,这个主角肯定是一个名词,而且是文章中提到最多的那个名词。这一步很简单,但是却搞明白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文章在说什么或讨论谁?

第三步,情境联想。名词同时也象征着一种情境,你是谁,意味着在你身上只能发生什么事情。比如消防员应该去救火而不是唱歌,教师应该去教书而不是给人看病。快速把关注点放在这个名词上,并对它进行情境联想,以它为中心,然后辐射出现很多条线,每条线对应和这个名词相关的知识或典故。我们以《老人与海》为例,很显然这篇文章的主题是老人不是海,所以我们以老人为中心进行文化联想,老人象征着衰老、缓慢、势单力薄,也同时具有经验丰富、智慧的特点。海明威的这本书之所以可以打动所有读者,恰恰是因为衰老、缓慢、势单力薄的老人典型形象被颠覆,他抗击大马林鱼的表现产生了反差,形成了心灵的震撼,突出了人物勇敢的性格与正面形象,让人们认识到了生命在危难间所呈现出的巨大力量。

第四步,找形容词。形容词就是为了名词而存在的,而它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价值,它代表了作者的情感。A的N,N是名词,A在不同的人眼中是不一样,就像“情人眼里出西施”。同样是写梅花,有的人写《美丽的梅花》,有的人写《耐寒顽强的梅花》,有的人写《瘦骨嶙峋的梅花》,可以说形容词反映了文章的整体基调,你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快速找到作者的写N时的A是什么样的。这点非常关键!很多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并没有搞清楚A是什么所以答一道题错一道题。

第五步,找动词V。动词不是角色,也不是情感,而是细节。无论是巴金还是老舍,无论是金庸还是古龙,任何一个大作家都非常擅长动词的使用,因为动词才是文章的细节,好文章恰恰是看细节。可以说一个动作就是一个高潮,一个动作就是转折。我们需要关注动词集中的部分,那一定就是故事的最高潮,也可以将其称为语文老师所谓的重点段了。

第六步,还原。ANV=形容词+名词+动词。如果说阅读的第一项能力是什么,我说是概括能力。因为人们总是希望自己的观点让别人接受,但是每个人都知道一句话是根本不可能轻易让人接受的,于是才产生了作文。我们就是要把文章还原到最初状态,即作者当初在头脑中酝酿的那句话ANV。

第七步,通读

第八步,答题

很显然,中心从名词向形容词转移,也就是说从客观的事物变成主观的感受,阅读要的就是两个主观世界的碰撞(读者与作者),而阅读题则不需要,阅读题不需要你游自己的主管的感受,只需要你来记录作者的感受。从这个角度说,阅读题比阅读的要求是低了一块的。将来考试如果能够加入碰撞,将会带来一场阅读的革命。

 

我们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立场与背景。由于书是历史的符号,那么书或者文章一定是历史的产物。所以回到我们最开始提到的文化阅读,就变得非常棘手,要想提高阅读,方法是一方面,但文化积累是另一方面。最后要记住的是总结与提炼,如读鲁迅,鲁迅的文章出自鲁迅,就一定带有鲁迅的味道,你就要知道鲁迅代表那个阶层,他擅长写什么题材和文体,他支持什么,他批判什么,他为谁而写等,这些问题就是围绕作者展开的,可以说作者的价值观与性格一生鲜有改变,平常的积累也就成了阅读的线索。

从消遣阅读到功能阅读,将标志着中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学会阅读将成为自学的最大助力,将更好的帮助语文以及其他各个科目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