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名著总是有益吗?青少年不宜读的五类书
首页 > 行业资讯

阅读名著本身并不会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但由于普遍缺少学校或家长循序渐进的引导,不少孩子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想法理解,“弃其精华、取其糟粕”,从而形成不正确的阅读观、人生观。所以家长给孩子选择书目的时候,如果即不是学校推荐又不能明确把握的书,最好还是要亲自阅读一遍再交给孩子为宜。

  首先,是一些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尤其是当代作品中的那一部分。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由于缺少鉴别能力,过早接触该类书籍,会对社会环境形成根深蒂固的负面认识,一旦小说中描绘的环境与现实很接近,更容易让一些本来就偏激的学生产生愤世嫉俗念头。这类作品的代表有《二十年目睹官场之怪状》以及当代作家王朔、王小波等人的小说。

  第二,也不主张中小学生看一些过于勾勒虚幻的作品,它们把世界描述得过于美好、过于理想。初中生的内心世界应该逐渐转向现实,需要相对现实的作品来引导,否则他会脱离现实、生活在自己想像的虚幻世界中,不利于其人格成长。

  另一类虚幻的刚好相反,把世界描述的令人窒息,昏暗,这对处于阳光成长教育的中小学生,同样不利于其人格成长。例如《1984》这本号称最著名的反乌托邦式小说,它的地位自然不容质疑,但其内容我认为非常不适合中小学生读,高中生读也未必有什么益处。因为中小学生思想观念不成熟,评判能力有限,读后容易对现实世界的表象产生片面的想法或者误解,使其处于一种即成熟又不成熟的认知状态,这对中小学生的思想成长过程至于对于考试可能会造成一些干扰。

  第三,一些性描写较多的小说,如《金瓶梅》、《废都》、《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等。这些书很不适宜初中以下的孩子阅读,会引起他们对性的强烈兴趣,由于目前中小学生性教育还远远不足,这会带来他们内心的严重冲突。

  第四,一些忧郁、伤感的作品,如张爱玲等作家的作品等。如果没有很好的导读,中小学生会怀着本身的不满情绪在书中寻找对应的描写,结果形成共鸣,反复体验、强化了抑郁情绪。

  第五,一些日本作家的作品。由于日本民族的哲学强调追求极致,因此有一批作品宣扬死亡美学或性美学,会给孩子形成不良榜样,最好不要接触,如《失乐园》、《挪威的森林》以及三岛由纪夫的部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