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时间:2022-05-31 10:31:00
梅子涵(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儿童文学作家、著名阅读推广人)
回想起来,小时候,我家里最多的书是文学书,比如屠格涅夫、托尔斯泰、普希金,包括鲁迅、丁玲、周立波的书,给了我模模糊糊的向往。很多书我读过翻过,当时的影响其实当时并不清楚,等到后来,走了一段很长的路以后,慢慢就感受出来了,就像躲在你心里的一个巨人。后来,等到成年后,这个巨人就慢慢醒过来,帮助你选择了一条道路。
我还记得,文革的时候,出发去农场时,我带了两个箱子,一个是牛皮的,还有一个柳条的,两个箱子里全是书。一个网兜,就是我简单的行李。牛皮箱子里还夹着一块我妈妈给我买的绿叶牌香皂。慢慢的,书也沾上了香皂的香味。两箱子书,在一个荒芜的农场里,是一种无言的陪伴。
从我首先做儿童的阅读推广开始,这么多年过去了,中国儿童阅读的面貌确实改观了,有一点景象了。可是对中国这么大的国家来说,还是有很多显而易见的问题。很多孩子读的,还是非常烂的书,不是文学。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其实还不是很清楚,什么是好的儿童文学,什么是很没有质量的书。
中国儿童阅读的水平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但仍旧是启蒙阅读的阶段。阅读的净化是需要过程的。景象是在人的手里捧起来的。包括儿童文学里边这些人,被称为作家的人,写出了多少我们称为不俗的作品呢?写作也需要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