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时间:2022-07-22 09:03:18
她经常读不懂题目里词汇的意思,比如说,计算往返路程,她不明白“往返”是什么意思,自然就算不正确。另外,理解能力差,自己读题时,看不懂题目在说什么,只要我跟着她,边读边解释,她都能做出来。
我跟她家长沟通,建议让孩子多读书,增强理解能力,她家长回复我:“孩子语文成绩还可以的,你只要帮她把数学成绩提高就行了。”而她的语文成绩还真的比数学好,一般在85分上下。细心观察后,发现她的答题都是按套路走的,阅读理解的题目,从来不自己发挥,都是在原文里抄相关句。这应该是老师教的应试技巧,只要抄相关句,即使不得满分,也能得一半以上的分数。可是,这对孩子的学习有帮助吗?这才是一直以来我们反驳的应试教育根源。
上过大学的人都经历过文理分科的两难选择,当年那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影响了大部分学生。表面上文理分科是减轻学生负担,集中精力死磕某一门功夫,似乎这样更省力,更容易成功。实则不然。
文理分科的思想基础是亚当·斯密的“社会分工论”,认为在文科和理科之间,集中精力专注其一,能提高全社会的效率。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为了适应“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需要,国家仿效前苏联“老大哥”的时代风气,采取了文理分科的教学方式,这在当时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可社会发展到现在,我们发现文理分科带来的弊端越来越多,已经不适应目前的教育。
文理分科教学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文科学生缺乏科学精神,进取心差,遇事不够果断,思考问题片面,受感性情绪影响严重,容易伤春悲秋;理科学生缺乏文史知识,缺乏人文精神,做事容易受条条框框限制,格局难以提升;不论文科、理科学生往往又都缺乏艺术修养,比如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这在高中一般是不开设的;而学艺术、体育的学生往往重视专业训练,文化课基础薄弱。这些知识结构的缺陷,造成大部分学生即使受了高等教育,但其发展依然受到很大的局限。
从2009年开始,社会就对是否取消文理分科开展了激烈的讨论与辩论,终于在今年,教育部发文,未来五年全国各省逐渐取消文理分科。我们都知道,教育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发展。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才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需要长期的实践才能得出正确结论。不管此次取消文理文科带来怎样的影响,但我们的初衷是美好的,为的就是培养多规格、多层次的全方位人才。
那么怎样才算是全方位人才呢?
第一,清晰的头脑。
把话说清楚,讲明白,拒绝模糊用语。我们经常发现,在与人沟通时,有些人说话,总是拖泥带水,不明主次,他自己感觉说清楚了,但其他人不一定听明白。这要求我们慢慢锻炼自己的表达力和解释力,描述事情时,有条例,有依据,有结论。娴熟的语言操控能力,是清晰、准确、动感十足的,这是一个人思维冷静的体现。
第二,系统的阅读。
追求分数的教育,毁了孩子的阅读天性,但我们欣慰地看到社会对全民阅读越来越重视,无论从央视的公益广告,还是微信的公众号阅读,或者街角的书店书吧数量,我们都能看到阅读越来越多出现在生活中。但不要让碎片化的阅读替代系统的阅读,碎片化阅读能带来短暂的阅读快感,但无法激活思维的提升。也不要成为会走路的书架,一味地相信书本,追求答案,迷信结论,要自己去找资料、分析、明辨是非。
第三,行万里路。
说起行万里路,很多人会想到四处旅游,严格意义上的行万里路,并不是跟团旅游,它是动态的学习过程,书本知识是静态并且有限的,只有行路过程中眼观耳识才能补其不足。埋头于书海中,必须适当的走出去,看一看,体验一下书中描述的情景,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书中讲的理念,从而放大知识层面,最终做到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第四,会玩儿。
人和机器的区别在于情感,我觉得还有一点就是会玩儿,当然不是指胡闹瞎玩,而是爱玩儿,并能从中能找到意义感。这是著名未来趋势专家Daniel Pink描述的未来社会主人翁必须具备的6种技能之一。上个月,我和孩子一起看《超能陆战队》,那个爱玩儿的男孩小宏,就是对什么都好奇,会玩,而且还玩得漂亮,喜欢折腾,能快速接受新事物。这才应该是孩子们心目中的英雄。
数学学不好,是语文理解能力弱的结果,文章写不好,是数学逻辑能力差的原因,长期以来,很多人都是跛脚走路,却并不自觉。学习融会贯通,懂得全局观念,希望我们的孩子们都能健康地跑向未来。
作者:千转
链接:http://www.jianshu.com/p/add7c8233d0c
來源: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