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
首页 > 行业资讯
       一个人能够关心别人,设身处地理解对方感受并且做出反应的能力,我们称之为“同理心”,在儿童心理学上也被称为“共情能力”。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认为同理心是仁爱道德的重要基础,拥有同理心、懂得体恤他人更容易在社会中获得尊重和信任。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威廉.戴蒙将儿童共情能力发展变化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婴儿早期:对自我的情感和需要之间的边界很清楚,但不能区分自我和他人的情感与需要。

2)1~2岁:能够辨别他人悲伤的情绪并发展为真诚的关心,但还不能将这种情感真实地转变成有效的行为。

3)儿童早期:儿童意识到每个人的观点都是独特的,不同的人对同一情境会有不同的反应。借此,儿童会对他人的悲伤做出更适当的反应。

4)10~12岁:发展出对处于不幸困境中的人的共情能力——穷人、流浪者及残障人士。到青春期,这种共情能力将对个体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带来人道主义的色彩。

       因此,父母应该抓住孩子早期的“黄金时期”,作为父母应该怎样进行引导呢?


   
       首先,帮助孩子识别和了解情绪


       “察言观色”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要从认识情绪开始,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图画书。在和孩子一起阅读绘本时,根据图画书中角色的情绪起伏教孩子认识各种表达情绪的词语。从简单地生气、难过、高兴,再到较难的沮丧,失望、困惑并向孩子分析,为什么会引起这些不同的情绪。

       然后,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观察和倾听

       设身处地体会别人的感受,前提是学会聆听他人的话语,并且观察他人的动作和表情。在平日的亲子交流中,以身作则,听孩子讲话时要专注,并不时使用接听词,或“点头”这样的代表信息接收到位的微动作,引导孩子学会倾听。

       最后,培养孩子换位思考的能力

       可以借助优秀的绘本故事,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可以尝试引导孩子站在不同角色的角度上来为具体情形做出选择和判断。“假如你是老爷爷,被自己的孩子赶出门的时候,你会怎么想?”“假如你借给小明的书被他撕坏了,你会有怎样的心情?”和孩子玩这样的“角色扮演”游戏,让孩子学会站在他人的处境中思考问题。

      在绘本的选择上建议家长可以选择内容通俗,情节生动,人物丰富的绘本类型,最好故事内容能够符合孩子当下的阅读能力和心理成长特点。但是,大部分家长都会有这样的困扰不知道如何选书,我曾经也是如此,后来办理了快乐书童绘本馆的借阅卡,老师根据孩子的年龄,兴趣和能力精心筛选,每周送一次书包上门(内含四本书)因为内容匹配,所以很好的激发了孩子的阅读兴趣,为培养阅读习惯奠定必不可少的基础,提升了孩子的同理心。

       共情能力有先天因素,更需要后天的培养,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慢慢地内化为价值观,日后将有利于孩子维护自己的人际交往关系,成为一个善解人意,受人欢迎的高情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