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阅读?——城乡大不同
首页 > 行业资讯
      家里不买书,附近不卖书,学校发的都是教科书。在乡村,私有阅读空间的建设几无可能,如何拓建公共阅读空间成了乡村儿童阅读推广的核心举措。

      在公共阅读空间的初探索里,图书角是最经济实惠,也是最可能实现的方式。

      不过难管理、没实效、缺书源等问题也频频发生,志愿者老徐在支教过程特别关注学校的图书角,据他观察,校园已有的图书角在质量及数量上并非都能达标,许多书甚至没有被翻阅的痕迹。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合适的阅读空间被迫切需要,阅读室应运而生。

     2020年,南方周末公益研究团队就儿童阅读室问题,先后赴云南、贵州、湖南、内蒙古、湖北、甘肃、青海、四川、河北等地调研,并与广东、江西、江苏等地学校教职员工以电话访谈的形式进行远程调研,涉及学校六十余所,涵盖高中、初中、小学及学前各阶段。

      调研结果显示,其中90.1%的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超80%的学校拥有独立的图书阅览室,各小学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健全。

      但不可忽视的是,其中过半数阅读室没有按照年级进行明确的图书分类,能够定期在其中进行阅读活动的少之又少。 

      “利用率很低,”志愿者感触很直观,“客观上有一部分学校情况如此。”而王丹所在的学校的阅读室干脆上锁。

      “我们学校的阅读室窗明几净。”王丹打趣地解释图书室只有两个时间开门,一个是上级领导检查,另一个是东西没地方放了,“不过后者几乎没可能,学生走得差不多了。” 

      城市的情况与乡村截然不同,“在哪读书”几乎不成问题。 

      负责区域内老师培训的姜怡对此认识非常深刻,“我前一阵子去一个市里的小学调研,阅读室非常完善,书很多,不同年级有不同的阅读空间,内容也非常丰富。”

      靳元所在的国际部则要特殊一点,高昂的学费和基础设施能力成正比。“华丽”的图书室近乎重点高校图书馆的一角,现代化的设备、专职的图书管理员、明确的空间区分一应俱全,并且对学生“彻底”开放。

      “我们专门设置阅读日和阅读课,周末也向学生们开放,”靳元对此颇为骄傲,“我在教学中也会结合图书进行深入挖掘,课后会要求学生前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