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时间:2022-11-14 09:38:19
在明代或者清代,王彩仪的同龄人们可能很难想象会有人读不下去《水浒传》。明清图书市场中,销量最好的除了《四书章句集注》这种名家解经之外,就要数《儒林外史》中马二先生《三科程墨持运》这类贴近考生应考需求的教辅书以及说部闲书了。学生的阅读消费力不容小觑,在今天也相同。童书市场一直是图书市场的热门,而统编教材对名著的学习要求,特别是中高考的加持,又催生了一股青少年阅读浪潮。这股浪潮的早期,以名家解读与选编为主,比如“给孩子”系列,可以称为青少年阅读1.0时代。
在名著阅读热潮兴起之后,另一路以学校名著教学为主要依托的图书被陆续编写出来。这类书的编写成员以一线教师以及各区教研员为主,在名著应考与名著素养之间找到平衡,通过对整本书进行课程化的设计,将学生的自主阅读与课堂老师的阅读教学统一起来,把名著原著拆解为可供课堂实操的教学序列,可以称为青少年阅读2.0时代。
但对我个人来说,前两类图书都不够令人满意,“给孩子”系列固然是名家云集,但内容本身与“孩子”的匹配度并不都很高,不少书与其说是“给孩子”,不如说是“给青年”,格调有余但不够接地气。“课程化”丛书很接一线教学的地气,但总给人一种读书如做练习册的感觉,名著教辅化,还是少了几分读书该有的从容与随意。
相比而言,侯会老师给孩子讲的一系列文史作品,兼具了前两类图书的长处又有新突破:由学者讲授,确保了这套书拥有着第一流的专业水准,也切合学生应考的实际需求且超出应考视野,真正面向人文素养。更可贵的是,写作语言都是在侯老师的小孙女多次审核下才过关的,尤其平易近人,真正贴近孩子的阅读口味。在我看来,青少年阅读的3.0时代正应该是回归青少年口味与需求的时代,侯会老爷爷第一个俯下身了,更多年轻有为的学者们呢?